聚焦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     |          |     发布日期: 2003-01-07     |     [      ]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作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根据毛主席指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56年拟定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治理开发汉江阶梯工程中的第一个工程。1958年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根治汉江水患、引汉济黄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也作为将来南水北调工程奠定基础,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纳入第二个五年计划。

  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选址丹江的缘由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以汉江支流丹江为主,其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东部丹唐(白河)分水岭地面高程200米左右,四周无漏水垭口;在汉江库段,主要由下古生界片岩及变质水成岩构成,绝大部分库区岩坡是稳定的;在丹江库段,由下古生界碳酸盐类岩石及白垩以下第三系红层见成。在李官桥盆地及东西的丹唐分水岭地带,分布有第三系碎屑岩类及较厚的第四粘土层;在枢纽地带混凝土坝,电站厂房基础主要为震旦纪中性火成岩入体,岩石新鲜,岩性坚硬,致密强度高,是建坝的良好地址。

  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勘探,对地层、岩石的科学分析,经党中央批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行建造的,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环保、旅游等多方面综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十堰这块热土上孕育了。

  二、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设概况

  1958年,国务院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规模是:坝顶高程175m,正常蓄水位170m,相应库容290.5亿m³,调节库容163.6—190.5亿m³,防洪库容80—110亿m³,水库具有多年调节能力。建成后,可基本解除汉江中下游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引汉济黄济淮;装机90万kw,平均发电量33.8亿kw·h;改善汉江航道条件,大坝可通航300吨级驳船;1050km²广阔库面有利水产养殖。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大坝建在汉水干流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处,整个水库呈“V”型。1959年12月26日,汉江载流合拢成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64年11月7日,水电部上报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工程缩小建设规模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考虑到当前形势和国家投资情况,仍按正常水位155米或160米进行修建,水库还是比较大的,投资仍然比较多,目前不易办到,因此提出缩小建设规模和减少投资的方案:其一,暂时停工方案,将已作的大坝工程适当填平补齐,并作好大坝质量补强工作,以备将来复工,该方案尚需投资约1亿元;其二,单纯防洪方案,继续施工达到防洪要求,即正常水位141.8米,坝顶高程145米,需继续投资1.94亿元;其三,防洪结合发电方案,在单纯防洪方案的基础上,再提高水位至146米,坝顶高程147.5米,装机4台共4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0亿度,需投资3.69亿元。经专家研究比较,认为第三种方案即缩小规模又能防洪结合发电方案有利。1964年12月7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汉江丹江口水库续建工程的批示”,同意按防洪结合发电方案进行设计与施工,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分为初期和后期工程。1968年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发电,1969年7月第一条22万伏丹江输电线网建成,并向武汉市供电,197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人民自有回天力》的社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初期工程胜利完工。

  三、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综合效益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自建成到1999年,累计发电1100亿千瓦时,产值近105亿元,成为华中电网调网、调相、调频的骨干电力;拦蓄万方以上的流量的洪水66次,减少损失225亿元,保护了汉江平原耕地400万亩,河滩地770万亩,避免民垸分洪15次,杜家台分洪22次,有效地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特别是九八抗洪中,在长江第六次洪峰通过武汉的关键时刻,汉江中上游普降大暴雨,丹江口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到151.97米,在预计水位达到155米、超汛期水位6米的情况下,丹江口水库紧锁闸门36个小时,超汛限水位6.36米,超蓄水37亿立方米,有效地避免下游杜家台的分洪,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就达9.43亿元;年农业灌溉用水15亿立方米,灌溉覆盖耕地360万亩,配套灌溉166万亩,累计供水130亿立方;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可常年行驶300吨级的拖驳船队,并为大力发展水产事业创建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仅2000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6651吨,渔业收入达8729万元。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带来了水库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正如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者之一陈炎炉高工在《困难的决策 成功的范例》一文中高度概括:“如果1958年丹江口没有土法上马……武汉市不会如此安稳繁荣,更没有汉丹线、汉渝线、二汽车城的早日出现和襄樊市的突起腾飞。说的更宏观一点,没有丹江口的先行,就不可能有葛洲坝的接连而上”。

  四、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移民的措施和政策

  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淹没十堰市2座县城、20个集镇、淹没农田29.7万亩,拆迁房屋16万余间,淹没水利设施5900余处。

  根据丹江大坝施工进展情况和1960年、1964年的两次洪水,均县老城和居住低处的群众开始拆房迁移,从1958年9月到1964年12月,这是丹江口市的第一次移民,又称老移民。淹没面积大,移民安置经费少:房屋是政府拆掉和洪水冲走的,人均补助135元;房屋是自己处理的,瓦房每间补助90元以内,草房补助在60元以内;对大坝动工前迁走的移民房屋留在库区,被政府统一拆除和洪水冲走的补助标准是瓦房每间60元,草房每间40元,楼房不能超过两间瓦房的标准。整个移民和房产权的处理共用经费81万元,人均125元,全部用于建房。

  1965年初到1969年末,丹江口市先后进行了三次移民,共计17588户,83027人。这段时间以外迁为主,少量内安,移民建房经费省定每间补助228元作为解决拆房、运料、建房工资的费用,均县又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别,确定江北每间补助232元、江南每间222元,木材、砖瓦从所拆旧房中解决。生产扶持经费人平20元,生活补助费10元,运输费15元。

  1969年5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派遣工作组,对居住在147米至157米的居民(即第四批移民)进行调查,共计4455户、22370人,原计划迁往荆州的王家大湖、汉阳的白米湖、汉川的刁叉湖等地。1970年初,省长张体学同志视察库区,认为库区的山需要绿化,以保持水土,使库区延年益寿;库区的水面需要开发,发展养殖,造福于民;库区的沟叉地需要人种植,确定了“移民不外迁,就地安置搞建设”的指导思想。1970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河南、湖北两省移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迁、建、安”、“以建促安”的方针,规定移民人头费为350元,要求移民在建房上要充分利用旧料,本着“原拆原建”的原则进行,对用于建房安置部分的经费应尽量压缩,把调剂出来的集中用于库区建设。第四批移民共用经费1208.3万元,其中人头费784.21万元,11万输变电工程与超蓄水赔偿、损失经费424.09万元。受益队(通过输变电提灌工程的建设能通电、通水的地方)人均建房费70元,生活补助费8元,合计78元;非受益队人均建房费100元,集体生产补助20元,运输费10元,生活补助费8元,合计138元;除生活补助费归移民户本人外,其余经费统一交集体安排。按照这一标准,用于移民建房等安置部分的经费为232万元,占人头费用784.21万元的29.6%;用于搞库区建设、主要输变电提灌工程的经费为552万元,占70.4%。由于建房补助费标准过低,加上集体多在冬季组织建房,冻土打墙,原拆原建,房屋质量低劣、东倒西歪,移民不能安身,后省又拨付草房改建、房屋修缮经费174.7万元。

  1973年和1974年10月,丹江水库连续提高蓄水位,比国家规定的155米超蓄水2.7米,均县有32个公社、121个大队、426个生产队的12434户、63080人和大片农作物受淹。1974年12月,长办派遣工作组调查,对157—159米(即第五批移民)的居民进行了登记。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丹江水库蓄水位提高2米,由原定155米提高到157米,移民水位线为159米,水电部确定丹江口第五批移民15098人。1975年8月在郧阳地区召开会议,确定了第五批移民人头费350元,建房每人补助150元,运输生活补助、搬迁损失补助每人20元,改田造地每人补助150元,余下经费由县掌握。1975年8月,均县召开第五批移民安置工作会议,产生了《会议纪要》,确定第五批移民安置经费为168元,占人头费350元的48%,其中建房费150元,生活补助费8元,运输费10元。对于有能力的移民,将建房补助经费和补助木料交给本人,由移民自己筹建;对痴、呆、傻、残困难户,由集体负责把房屋建起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必须按“建瓦房”要求,确保房屋质量。第五批移民以就地后靠内安为主,部分移民外迁。在第五批移民安置过程中,迁就了部分移民不愿进山的思想,形成了水赶人、人挤人,滚雪球式的后靠安置,造成移民过于集中,土地严重缺乏,生产生活困难重重。

  五、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移民存在的问题

  一是遗留问题多。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时代,移民工作受到极大的干扰,特别是在“左”的影响下,往往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规律,靠政治动员、行政命令搬迁,要求移民搬迁多带好思想、少带旧家具;个别地方甚至搞军事化搬迁,按团、营、连、排、班编队,只带铺盖碗筷,一条扁担搬个家,拉练行军到安置地,要求移民做到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对地富反坏右的家产不登记不补偿或减半补偿;对城镇居民到农村去锻炼;有的实行强迫命令,要一个月内或几天搬完,更有甚者用水赶走移民,还有的上纲上线,不走就是不听党的话,不顾大局,就是反社会主义。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许多移民遗留问题。1969年、1973年、1980年发生三次移民回流,总人数达一万多人次。

  二是移民补偿低。由于受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我国水库移民理论的制约,实行的是先搬迁、后安置、再建设、移民补偿与工程效益脱节的政策,导致很多移民至今没有解决温饱。到1983年底,国家累计拨给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和补偿经费11687万元,人均只有598元;到1999年底,国家累计拨入移民安置和补偿经费共39232.5万元,人均不足1500元,其中大部分用于各项专业项目建设。这与水库产生的经济效益(340亿元)和社会效益,与现行的三峡水库移民补偿(人均40000元)和平原引洪移民建镇补偿标准(户平15000元)形成极大反差,使得广大移民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三是贫困程度深。由于初期受“左”的干扰,以水赶人,选地草率,补助标准低,采取大包干的办法突击建房,库区还有70%的土坯房,危房约有7000多间,有近3万人饮水困难;20%的村、30%的组未通机耕路,有40%的村没有医疗点;库区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农业生产资料较少,到2000年底,库区人平所得纯收入在1000以下的有67个村、321个组、83011人。

  四是政策兑现难。首先是电价问题。1981年6月9日,水电部、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规定,从1981年1月1日起,从发电成本中提取库区维护基金,提取标准为每发电一度提一厘钱,1986年改为提五厘,但此项政策至今没有落实。其次是水费返还问题。国函字[1984]102号文件规定,可以从灌溉受益区适当征收水费,提取一部分资助移民,然而,这项政策到现在也未能兑现。库区现有40%的移民饮水困难,住在水边只能望库兴叹;90%的耕地无水灌溉,过去修的泵站,因设备陈旧老化、电价高、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基本报废。

  六、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况

  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坝全长由2494米增加到3446米,坝顶高程从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相应库容提高到290.5亿 m³,比初期规模增加库容116 亿m³,水电装机由90万kw,提高到150万kw,升船机可以通过300吨级驳船。

  初期工程已按175m坝顶高程施工,河床混凝土大坝100m高程以下已按后期规模施工设计,后期加高无水下工程,无需施工导流;除施工期一段时间内通航建筑物停用外,基本不影响水库运营;坝基地质条件较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跨越江、淮、黄、海四大水系,含鄂、豫、冀、京、津三省两市,覆盖15.51万km²、1亿多人口、1.2亿亩耕地的超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京、津、华北地区及西部待开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方案,就是引汉江北上,以河南陶岔为引水渠首,设计过流量500 m³/s,后期可增大800 m³/s,为南水北调的引水口;以湖北清泉沟为渠首,过流能力为100 m³/s。实施后期工程确定两引水渠首闸底高程后,调丹江口水库的水经过河南南阳、平顶山、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和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在河北西黑山处分渠,一渠一直流到北京的玉渊潭公园水库;另一渠流向天津市,以解决京、津、冀、豫等地区的严重水荒,总干渠全长1245.6km。实施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工程及汉江中下游局部工程包括:水源区工程、输水干渠工程、库区移民工程和最终引江济汉(从三峡水库调水至汉江)等部分组成。具体分两部:第一步,近期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至后期规模,相应库容由174.5亿m³增加到290.5亿m³,实施汉江中下游补偿,年调水145亿m³;第二步,实施汉江中下游全面治理,建设引江济汉工程,使丹江口库区后期总库容由290.5亿m³增加到339 亿m³,年调水220—230亿m³,是国内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具有多年调节性能,极有利于大流量、长距离调水。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市将续一期工程后面临二次大面积的行政单元、房屋、土地、专业设施淹没问题。据1992年普查资料初步复核,新淹没十堰市幅员面积171.3km²,涉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4个县、市、区的38个乡(镇)办事处,353个村(居委会),1490个村(居)民小组,涉及总人口达28.1万人。在这批人中,迁移线下居民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线上淹地形成“孤岛”、“库叉”而受影响的人口达15万多人。淹没房屋270万m²,淹没土地25.69万亩,其中宅基地1.25万亩,耕地12.12万亩;一类经济林2.19万亩,用材林6.9万亩,柴草山2.38万亩,将减少粮食产量9000万公斤,水果5000万公斤左右,在一定期间内将给库区群众生活带来新的矛盾。

  七、放眼“引江济汉”工程

  丹江口水库多年来平均来水量388亿立方米,现有库容量174亿多立方米,每年有200亿立方米水量泄到下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近期每年将调水90多亿立方米,如要保证丹江口水库正常库容量,每年泄到下游的水量将降至100多亿立方米,再加之汉江流域降水不均,枯水期汉江下游的流量过少,将会对两岸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甚至诱发“水华”现象,造成水资源污染,同时带来丹江口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而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与丹江口水库大坝的加高增容一起,形成“双保险”,以确保汉江下游正常流量。

  据报道,引江济汉规划方案已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其推荐方案为:由枝江市七星台镇的大布街挖渠引出长江水,经沙洋县境内的长湖上游,最后在潜江市高石碑镇入汉江,即“枝潜线”方案。长江委专家认为,“枝潜线”方案有三大优势,其一,技术难度最小,“枝潜线”方案所要开挖的渠道都在平原地区,技术上没有难题;其二,投资最少,供水成本最低,总投资约40多亿元;其三,对已建电站影响最小,对三峡、葛洲坝电站发电量毫无影响,仅丹江口电站减少电量11亿多千瓦时。根据规划方案,“引江济汉”渠线总长约82.68公里,干渠平均深4米、宽80米,初拟渠首引水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预计工期5年—6年。工程建成后将惠及潜江、仙桃、天门、汉川、武汉等汉江下游地区,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另报道,在省九届五次政协会上,长期与“水”打交道的长江科学院教授刘崇熙委员提出的“以三峡水补汉江水”的提案受到瞩目。提案认为,大巴山南坡为三峡水库、北坡为堵河流域,这一自然分水岭赐于了南水北调补偿工程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南而北,打两眼百公里隧洞贯穿大巴山,从三峡水库提水到汉江支流堵河,再自流入丹江口水库,根本解决补水问题。此“引江济汉”调水工程共计投资200亿元。每年150亿立方米长江水,自三峡水库巫山县大昌镇处起扬150米,涌入两条111.5公里隧洞,奔泻至竹山县堵河,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可确保南水北调供水率100%,确保汉江中下游现状,不减少丹江口发电功能,且调度灵活,需水时抽水,不需水时停止抽水,提水扬程150米所耗的电能,可在堵河的黄龙滩、丹江口电站发电收回,同时还可促进鄂西经济发展。据刘崇熙介绍,抽水蓄能、隧洞工程的技术问题,已有广东、浙江、山西的成熟经验可借鉴使用,如建言被采纳,既可缓解华北缺水紧张状况,汉江流域环境、移民等诸多难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实现南水北调“双赢”。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