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安家耕种 政府驻兵防守 八方商贾云集 黄龙滩明清时期最繁华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十堰晚报     |          |     发布日期: 2020-08-08     |     [      ]

 
 
 

 (保留至今的黄龙古建筑依然气势恢宏 。)
 

“叶大州府门楼县,皮鼓好似金銮殿;问你为啥不到黄龙滩,我没事不到外国转。”这首至今还流传于堵河流域的民谣,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黄龙滩曾经的繁华与荣耀。

■文、图/通讯员 余雪成 记者 何利

 

躲避战乱,流民在此安家耕作

优越的地理位置,水量充沛的河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历史上的黄龙滩,曾经是战乱年间流民的安身之所。

黄龙滩平坦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山林资源,成为附近流民垦荒安家、躲避战乱的理想之所。明万历六年(1587年)《郧阳府志》卷之十九·水利记载:“九顷坪堰县西九十里。”该堰为十堰地区较为古老的堤堰之一(位于现黄龙镇斤坪村境内)。水利设施的修建和存在,反映流民在黄龙滩安家耕种已成规模,黄龙滩的农业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明成化十二年(1465年)至1967年,502年间归属郧阳府郧县管辖。明万历六年(1587年)《郧阳府志》卷五(城池·村镇)记载:“黄龙村,县西七十里,即黄龙滩店。”此信息不仅是目前发现黄龙滩最早的记载,更是提示,至少在此时,黄龙滩已人口聚居、村店形成、商业渐兴。

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加之自然灾害频发,造成堵河流域土地荒芜、十室九空。清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措施后,人口增长加快,郧阳山区鼓励垦荒耕作,大批外地移民蜂拥而至,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发展,汉江、堵河流域人口流动加快,航运贸易逐渐繁荣。

乾隆盛世,黄龙滩逐步走向繁荣

黄龙滩凭借临近堵河之优势,占据通竹房连郧阳府城之便利,借水稳地坦之条件,成为堵河航运的重要中转集散之地。

清《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记载:到乾嘉时期,湖北不仅原有集镇得以恢复和发展,而且还兴起一大批新的集镇……汉水之西,郧县有黄龙镇……从乾隆时期开始,黄龙滩踏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

嘉庆二年(1797年)《郧阳志》卷一·关隘记载:“黄龙镇县西百二十里移江峪巡检驻此并设塘兵防守;江峪塘县东百八十里交河南淅川县界原设巡检一员乾隆三十五年移驻黄龙镇见拨弁兵防守。”

嘉庆十四年(1809年)《郧阳志补》国朝·军制(增)记载:“镇守郧阳等处总兵官员一员辖中前左右营……前营都司一员(嘉庆七年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一驻郧县,一驻黄龙滩)。”

那时的黄龙滩,是当时郧县境内唯一巡检驻守、千总专管、把总协防、塘兵防守之地,凸显县之西南水陆要冲关隘在郧阳府版图中战略地位的重要。

商家云集,黄龙古镇曾热闹非凡

随着经济的发展,黄龙滩上商铺聚集。本省武昌、黄州以及山西、陕西、江西四省五地会馆聚集于此,便是最好的佐证。

堵河之畔,三大码头樯桅如林,船篷相连,“摆江”、“鸦艄”、“秋子”船停满河边,每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成吨的百货、布匹、生铁、食盐、煤油等日常工业、生活用品从船上卸往镇上各大商铺;成袋的木耳、香菇、茶叶、药材,成捆的龙须草、火纸、荆条山竹、桐油、生漆等山货从街上抬下河岸等待运出,河岸边劳动号子此起彼伏。船把头行船起航之前烧香磕头祭拜河神,在水府庙(重建于乾隆四十五年)中祈祷航运的顺利安全。

远处纤夫那厚重雄壮、悠扬粗犷、抑扬顿挫的号子声,船工那急促高昂、富有节奏的口号声,荡气回肠。挑夫光着脚板,顶着烈日,肩挑背扛着沉重的货物,边吆喝边行进在往来船只、码头、街道上,卸完货后聚集在河街西北角的草屋中席地而坐,擦着汗水,小心地将把头分发的工钱装入钱袋。

码头挑夫们形成的组织叫“脚子帮”(土话音“jue”(二声)子帮),“脚子帮”就是靠脚力生活挣钱的人,十分辛苦,而且社会地位低下。“脚踏青石板,身披麻袋片,家住芦席棚,死了草垫卷。”这段顺口溜反映了“脚子帮”挑夫的生活状态。

保存至今的黄龙古镇,也正是在那时逐步形成。整座古镇面向犟河,堵河水则环绕而过。四条街道各有分工,秩序井然。

河街、前街、后街、上街商铺林立,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药铺、铁匠铺、钱庄、茶馆、特色菜馆、客栈等应有尽有。各种小吃、茶馆、商铺的小二们招呼着各地的客商们,茶水、面食、糕点、炒菜、蒸菜,各种口味一应俱全。

弁兵骑马穿越街道直奔千总署,传递着郧阳府最新的指令。巡检司署外庄严肃静,巡检威严端坐于大堂之上,处理着治安纠纷。

驻守的塘兵三五列队巡防于码头、街道。镇上的水府庙、三义庙、白龙庙、定慧寺等大小庙宇香雾缭绕,香客络绎不绝。佛教、道教、天主教在弹丸之地的黄龙滩共存,各地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互相融合。

清末民初,黄龙滩逐步走向没落

随着岁月更替,黄龙滩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在繁荣之后,于清末民国初年逐步走向没落。不过,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黄龙滩四大会馆之一的江西会馆,在清晚期光绪年间曾作为“义学堂”,而到了民国时期,这里一度成了郧县黄龙滩汽车修车厂车间,为运送抗日战争物资的车辆提供维修保障。

到了抗日战争期间,老白公路改线,还曾在黄龙滩设立渡口,之后又设立过防空哨所。

1948年12月,黄龙滩解放。1967年设立“郧县十堰办事处”,黄龙滩划出郧县版图。1969年黄龙滩水库动工,黄龙大桥建成通车。黄龙滩堵河航运从此沉寂,昔日繁华不再。

青砖马头墙,灰瓦小天井,见证悠长的历史;流传的故事,传承的民俗,延续着古镇的希望。如今,勤劳的黄龙人民期待着复兴记忆中的黄龙滩。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