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堰 市 情 总 述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     |    作者:李德甫      |     发布日期: 2020-01-03     |     [      ]

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人们把它称为车城。

车城建于1969121日,那时它是郧县(今郧阳区)一片山村,由于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选址于此而建县级市。随着第二汽车制造厂、黄龙滩电厂、东风轮胎厂、襄渝铁路等一批三线工程竣工,车城发展成中等城市,19732月升为省辖市,从郧阳地区独立出来。经过21年建设,车城跻身全国中等城市50强第22位,成为带动鄂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199410月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现在的十堰市辖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代管丹江口市,国土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2.73%

一、十堰现状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地跨东经109°29′—111°16′,北纬31°30′—33°16′。全市在秦岭巴山之间,北部属秦岭山脉东段,南部为大巴山脉东段,武当山脉展布于中。汉江由陕南旬阳入境,由西向东贯通全市,从丹江口出境。境内仓山似海,山川相间,风景如画,北连陕西、河南,西上安康,东下襄阳,南与神农架、重庆巫溪县为邻,历史上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

全市以山地为主,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起伏较大,最高海拔2740米,最低海拔87米。人口主要为汉族,少数民族35个,最多的是回族,有回族村11个,回族乡1个。2018年全市户籍人口346.6万人,常住人口340.6万人,城镇人口190.43万人,城镇化率55.91%

全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和秋季降温较快,因而春秋短冬夏长。同一季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O.50.6℃。全市大部分地区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5℃左右,冬季均温2℃~5℃左右,夏季均温25℃~27℃。全市年无霜期在300天~250天之间,年均降水800毫米左右。由于降水集中,常有旱涝灾害发生。

全市有动植物3000多种,是全省生物资源丰富地区之一。有野生木本植物1470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9种,其中一类保护的有珙桐、红豆、南方红豆、柏乐树,二类保护的有杜仲、金钱松等25种,三类保护的有华榛、天麻、青檀等21种。本市拥有优势树种40多个,最突出的是栎类,它不仅是重要的用材林和防护林,更是重要的经济林,房县黑木耳、小花菇是传统特产。

十堰是全国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3个中药材重点品种中,本市有235种,名贵药材有金钗、杜仲等10余种,传统药材有柴胡、丹参等,大宗药材上百种。

十堰陆生动物受国家保护的有金丝猴、梅花鹿等61种。水生动物92种,大鲵、水貂为国家保护动物。家禽家畜有683个品种,郧巴黄牛是全国6大良种之一,郧阳白羽乌鸡、郧西马头羊、丹江口市翘嘴白是地理标志产品。

十堰水资源年均401亿立方米,其中汉江及其支流堵河、天河、金钱河、滔河、丹江等过境客水年均314.3亿立方米全市年均降水21454亿立方米,境内河流2489条,年径流量9069亿立方米,占全省9%以上。堵河年均注入黄龙滩水库606亿立方米,是十堰市区主要水源。汉江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262亿立方米,水质优良,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十堰水能蕴藏量500多万千瓦,占全省四分之一。其中,汉江干流130万千瓦,堵河145万千瓦,已经开发完毕。

十堰矿产探明储量的有绿松石、金、银、石煤、稀土、铜、铁、锡、锑、石棉、重晶石、铀、钾等50多个品种。绿松石产于竹山县、郧阳区、郧西县,质地细腻,色如翡翠,开采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竹山县是中国绿松石之乡,储量约5万吨,占全球50%以上,占全国70%以上。目前,全县有1500个作坊4万多人从事绿松石产业,绿松石产品占全国市场90%。金银矿主要分布在竹山县、郧阳区及汉江沿岸。兰石棉是世界稀有矿物,郧阳区石棉矿是湖北省唯一的兰石棉矿,储量大,质量高。重晶石矿主要分布在郧西、竹山、竹溪,品位高达80%。石煤是本市最多的矿藏,储量20.4亿吨,分布全市。丹江口市凉水河高岭土,可与比利时矿比美。高档建筑材料天然板石产于竹溪、竹山,畅销欧美。

2018年,全市耕地328.17万亩,水田40.81万亩,粮食总产82.17万吨,比上年略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47.8亿元(人均51315元),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843.5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746.1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1:48.3:42.7。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9:1

2018年,全市等级公路29797千米。全市接待游客6514.1万人次,增长17.2%,其中海外游客20万人次,增长3.1%;实现旅游收入586.9亿元,增长35.2%,其中外汇收入6754万美元,增长4.9%

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179.9亿元,支出374.1亿元,增幅皆为9.2%

二、国家要地

十堰地处中华腹地。明代《郧阳府志》说它“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制荆襄,北连商洛……素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局外称谓,为国家要地”。

国家要地,一语道出郧阳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首先,元代以前郧阳是全国接纳重要政治犯最多的地区。这里崇山峻岭,比较荒凉,与皇都咸阳、长安、洛阳、开封不远,把重要政治犯流放此地比较放心,也便于监视。秦代嫪毐及其族人四千多人、吕不韦家族万余人、亡国的赵王,两汉参与“七国之乱”诸王,唐太宗三子濮王及其家族、唐高宗之子李显及其家族,北宋秦王赵廷美等,都流放到这里。这里的房州(今房县)和均州(今丹江口市)还是朝廷贬谪京官之地。以唐代为例,贬到这里的皇亲国戚,有唐太宗高阳公主夫婿房遗爱、成阳公主夫婿薛璀、太子李忠、唐高宗之孙李成宏、皇族李重富和李重茂。武周和中宗时期,贬到这里作刺史的京官多达17人。这些人随时可能招回京师任职,他们时刻关心京师动态,与京师暗通款曲,许多大事与他们密切关联,比如李显恢复李唐江山。

其次,汉江是中国古代交通命脉,郧阳是控制汉江的枢纽。在古代,黄河是中国北方唯一交通大动脉,长江是中国南方唯一交通大动脉,沟通两大流域的,只有汉江和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一旦淤塞,或者被叛军控制,唯有汉江了。汉江从未淤塞,是沟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段的黄金水道。

明初,朝廷封禁郧阳,人口管理极其严格,只出不进,就是害怕流民在此聚众造反,一旦控制汉江及其支流重要渡口,就打在朝廷“七寸”上。当时的大运河严重淤塞,运力有限,加上沿海倭寇骚扰,不得不禁海、迁海。海运阻断,南北交通命脉只剩汉江。此地山大人稀,待垦土地很多,流民到此有利可图,所以朝廷围剿流民,流民越剿越多。硬的不行,改剿为抚,不惜行政成本,在此增设郧阳府(驻郧县)及郧西、竹溪等县,把襄阳府“西四县”划给郧阳府,并在郧县设立鄂豫川陕行都司,管辖四省边区八府九州六十五县。

行都司既抚治地方,又提督军务,形同省级巡抚。为何把官衙设在郧阳城?答案是郧阳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不仅是汉江从山地到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更有汉江支流丹江、堵河、金钱河等重要渡口,几乎可以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和人员往来。丹江是我国江南进入中原的一条重要通道,除水运可以直达秦岭主峰下外,荆紫关码头距离河南卢氏县的洛河不远,是到达洛阳进入黄河的一条捷径。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大巴山,向北流淌。从长江支流大宁河到堵河很近,自古就是中原商贾入川的重要通道。金钱河是汉江上游另一条重要支流,上津码头位于秦岭脚下,是关中与江南之间重要节点,有南船北马、天子驿站称谓。不难看出,郧阳稳定则国家稳定,郧阳不宁则国家不宁。这就是明廷设立郧阳抚治,管理整个汉江流域和大宁河、清江流域的主要原因。郧阳抚治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范围有伸缩,历经两朝十一代皇帝,历时205年,110多位大臣在此供职。

第三,郧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高林密,易守难攻,江汉平原、关中平原、豫西平原拱卫周边,更有汉江沟通南北、通江达海。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争夺焦点,一时属秦,一时属楚,归属变换不定,故有“朝秦暮楚”之说,最后为秦国所得,梁启超说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三国时期,魏蜀在此激烈争夺,曹魏占领后大规模屯田,郧阳成为西控刘蜀、东扼孙吴的基地。南北朝时期,郧阳作为南北对峙的西部战略要地,双方展开长期拉锯战。宋朝,北宋与金人在此较量,南宋除与金人争夺外,与蒙元争夺长达30年,元军攻下襄阳统一全国,与其在郧阳屯兵不无关系。

历代农民起义也以郧阳为基地。东汉五斗米道起义军首领张鲁、张角占领此地十余年,后为曹魏所败。西晋李特领导的民族起义,从甘肃西来,占领这里魏兴、长利等七县,开展反西晋斗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一度坐镇房州指挥作战。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以包括郧阳在内的鄂西北为中心,三进三出,摧毁明朝。他们的后继者又以这里为据点,坚持反清斗争数年。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又以郧阳为基地,出陕入川,清廷手忙脚乱,在全国调兵围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19315月红三军进入均县(今丹江口市)算起,到解放军四纵十二旅194711月进入郧西县止,经历八进八出,终于在第九次解放全境。贺龙、柳直荀、徐向前、李先念、程子华、徐海东、王震、王树声、许世友、刘华清等在此浴血奋战,无数革命先烈在此安息。人民军队之所以多次进出这一地区,是因为这里关系战略全局。

夏商周时期,华夏大地方国林立,可谓满天繁星。经过战争兼并,到战国初期仅有大国14个。他们生存下来,都离不开“地利”护祐。郧阳境内有庸、麇两个土著方国长盛不衰,庸国更是千年不倒,法宝之一就是特殊的地理条件。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对美苏两霸军事压力,大搞三线建设。为了准备打仗,中央把成都至武汉的铁路从长江南岸改为长江北岸,使它经过郧阳地区,又把第二汽车制造厂、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些工厂、医院陆续建在此地,郧阳成为全国三线项目最多的地区之一。

实际上,中共中央早就看中了郧阳。193836,毛泽东致电河南省委:“党中央在情况危急时准备转到鄂豫陕边。”6,河南省委指示南阳党组织:若日寇继续西进,我党后方可能向陕南、鄂北、川北交界地带转移,你们应向西发展,准备建立鄂豫陕边根据地。9,湖北省委根据中央意图,派赵石到鄂西北工作,嘱咐以武当山下草店镇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在省委组织协调下,193810月至19396,大批抗日救亡团体、革命志士、流亡学校迁居均县城、郧阳城,尤其是武当山下的草店镇,云集从武汉等地撤出的中共机关及其领导的多个抗日救亡团体,被国人誉为“小延安”。这个备用的“延安”最终未用,但是它对中国革命的作用不容忽视。1946年的中原突围,两大主力部队冲出包围,分别停在郧阳南北两地坚持游击战,创建根据地,是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安排。

如今,十堰市继承了郧阳地区全部遗产,发展成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商用车之都,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山挡不住汽车、火车和飞机,但是十堰经过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还是国家要地。

三、十堰文化

郧阳是人类发祥地之一。“郧县人”否定了直立人起于非洲一源的理论。以它为上限,郧阳史前史起码有100万年。

郧阳区辽瓦店子陶窑陶器,从石家河文化持续至今,一把火烧了4500年,它的早期文化填补了汉江流域夏代文化考古上的空白。五帝时期,这里是南方三苗领地西北边陲。殷商时期有庸、绞、微、麇等方国。商末武王伐纣,庸、濮、彭、微等国参与牧野大战。春秋时期,这里是庸、麇、楚、秦、巴列强征战之地。楚灭麇庸问鼎中原,国势渐盛,跻身七雄之首。战国时期,郧阳一带强敌环伺,朝秦暮楚,几经易主,公元前221年归秦。秦以降,历朝在郧阳建立县、州、郡、府,频繁更替。两汉400余年,境内有上庸、房陵、钖、武当等县,辖于益州汉中郡、荆州南阳郡。三国时期,境内烽火连年,兵革不息,或归魏,或隶蜀,分合数度。两晋时期,境内先后设置五郡。南北朝期间郧阳地处各方交兵前沿,先后属南朝刘宋、齐、梁和北朝之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由四郡分领,唐代为两道所辖。五代、两宋,房、均、商三州并立。元朝,上津自商州析出入郧县。明初流民聚居,朝廷实行驱逐政策,流民被迫反抗。为抚治流民,成化十二年(1476)设立郧阳都御史署衙,管辖湖广西、陕南、豫西南、川东89州,同时成立郧阳府,郧阳从此以一个完整的行政单元出现在中国版图,郧县变为四省毗邻地区藩镇重地。弘治年间,保康自房县析出。清沿明制,只有上津并入郧西。民国时期,这里先后设有湖北省第十一、第八行政督察区。1947年解放军挺进郧阳,19495月解放全境,建立郧阳专区。19521965年,郧阳各县为襄阳地区“西六县”,其后复设郧阳。196912月建十堰市。1970年从房县划出一部成立神农架林区。

郧阳经济在漫长的历史中,有时与全国发展水平同步,有时落后于全国。两汉以前,郧阳经济发展大致与全国同步,先秦时期出现过辉煌,这与郧阳靠近农业发达的黄河流域,易于接受先进技术有关。三国以后,郧阳经济与全国相比显得滞后,但在某些时段某些地方出现过繁荣。比如唐朝时期,皇室贬臣到来为房陵、均州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又如明朝时期,由于朝廷长期营建武当山,刺激了武当山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过繁荣。再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郧阳地区成为抗日后方,交通大为改善。为避战乱,汉口、江汉平原及襄阳一带难民、中原地区大量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至郧阳,第五战区部队、医院迁至均县,人口剧增,需求旺盛,工商业快速发展。

经济发达是文化繁荣的基础,但是文化在某些时段或某些地方,可以脱离经济快速发展。所以,郧阳经济虽不发达,但是文化积淀丰厚,说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色鲜明,不为过。

十堰历史悠久,连续至今。从发现恐龙蛋化石到发现恐龙骨骼化石,证明在6500万年前十堰山泽水润,草木茂密,为生命繁衍提供了充足条件。从发现郧县梅铺猿人、郧西神雾岭猿人,到发现郧县青曲猿人,表明十堰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辽瓦地下文物从明清开始,由浅入深依次排列,后朝压着前朝,从未间断,连续挖出夏商文物,誉为中国地下通史,是世界奇观。目前,全市馆藏文物54000多件,900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数量居全省前列。

十堰文化灿烂,特点鲜明。从女娲炼石补天、神农搭梯采药、牛郎织女相会,到尹吉甫《诗经》、屈原《楚辞》、王世贞《抚郧诗词》;从原始图腾崇拜,到武当道教育人;从熊鬻征灭方国,到司马懿奔袭上庸;从罪臣贬谪流放,到皇位一朝恢复;从孔子沧浪听歌,到杨献珍合二为一的哲学;从清代清官陈世美,到辛亥革命张振武;从李自成屯兵郧阳,到白莲教首领就义郧西;从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故事,到竹山剪纸、房县黄酒、竹溪山二黄、郧阳几凤凰灯……不论白雪公主,还是下里巴人,无论天文地理,还是五行八作,这里应有尽有。既是罪臣贬谪流放地,又是皇家宗庙所在地,既是历代农民起义中心和中转地,又是近代革命火种传播地和革命力量集散地。这里东西南北文化交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并存,既有远古文明与现代工业对话,又有世俗文化、宗教文化、宫廷文化相互辉映,它从古至今接纳四面八方移民,经受太多战争与灾难,养育胸怀博大、古道热肠、奋发向上的一方百姓。

十堰汽车城,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之都。十堰汽车销遍全球,十堰军车在天安门广场阅兵、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际维和中担当主力,成为大国利器。50年前,为了早日建成二汽,全国各地几十万技术工人来到十堰,郧阳、襄阳、孝感、黄冈各自组成民兵师来到十堰,铁道兵浩浩荡荡开进十堰。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各路建设大军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坚决排除林彪、江青反党集团干扰,坚守岗位苦干巧干,终于建成一流工厂。后来,十堰市和郧阳地区依托二汽发展汽车产业,形成国内最大最完备的汽车产业链。

十堰武当山,一柱擎天,万峰朝拜,谷深林茂,秀美奇特,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称,是中国道教祖庭、太极功夫发祥地。它的武术外柔内刚,后发制人。它的音乐空灵飘逸,超凡脱俗。600年前,朱棣皇帝集30万工匠历时13年大建武当,建筑依山就势,对山体无丝毫损伤。金殿、紫霄宫、南岩、太子坡、玉虛宫、五龙宫,是我国最著名的道场,信徒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远及港澳台和东南亚,每年朝山进香者逾百万之众。由武当道教衍生的武当建筑、武当武术、武当音乐、武当医药、武当缮食,饮誉海外。武当山下太极湖,汇仙山秀水之灵气,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现在,武当山不仅是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而且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响亮品牌。

十堰汉江水,古称沧浪之水,是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现代学者考证,在远古,汉水流域生活的是炎帝子孙——巴族、苗族和后来的楚族,以庸国为首的“西土八国”代表了春秋以前大西南和华南最高文明。他们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拥有一流军事装备,成为灭商兴周的劲旅。《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神女是中国最早的江河女神形象,诗祖尹吉甫开创了中国现实文学源头《诗经》,尹吉甫故里就在房县。爱国诗人屈原创立“楚辞”文体,开浪漫文学之先河。201459日,中国屈原学会一致认可湖南藉十堰学者凌智民的研究成果:楚国起源于丹水流域,郧阳是沧浪文化发源地,《楚辞》中与湘、沅、澧、江有关的地名不在湖南,而在汉水流域十堰一带。

南水北调是孙中山先生确定的十大建国纲领之一,也是毛泽东、周恩来亲手实施的战略举措。丹江口水库201411月正式向北京、河北、河南供水。该工程一期建设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工的,在地上,均郧两座县城被淹,武当山响水河至草店沿线35公里内包括著名的迎恩殿、净乐宫、周府庵等173座古建筑被淹。在地下,被淹遗址可能有楚国都城丹阳。二期建设开工前,国家对淹没区地上古建筑做了抬升或迁建,对地下部分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但两期工程淹没的文物和遗址不计其数,人们无可奈何地称为“水下文明”。考古专家说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目前考古界最关注的重大课题,许多与这一地区有密切关系。

介绍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要从它的文化生态说起,如此才能深刻理解文化个性产生的原因。在文化生态中,最重要的是地理环境。十堰地理环境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十堰得“中”独厚。这里是我国东西南北过渡地带,经过贸易、战争、宗教传播、人口迁徙等渠道,成为华夏文化南北交融、东西汇集之地,其中最重要的推手是汉江及其支流。

黄河、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汉水是中国的祖母河。地球版图上有一条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与许多古老河流文明一样,汉江也分布在这条纬线。古代民族得名往往与住地有关,汉族与汉水也不例外。在战国《禹贡》山水示意图和北宋《禹迹图》中,黄河、长江流向几次改道,与今所见不同,唯有汉江与今天地图几乎一样。人类在2500年前认识汉江,在1137年前认识黄河,400年前还不知道长江源头在青海省。国人对于汉江的认识,远早于长江、黄河,直至春秋,汉江保持着中国第一大水地位。

古人总是依傍水系而生息繁衍,所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经济区。汉江及其支流从西向东沟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段,十堰位居汉江中游偏上,离华夏文明中心和南方三苗很近,借助这条黄金水道,我国东西南北各地文化很容易在此碰撞、交织、融合。这个特征可以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十堰历史文化研究。把握这根主线,对于解释十堰民俗既有荆楚文化底蕴,又融入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特点,对于理解土著居民与移民融洽相处的特点等,很有帮助。

其二,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倡导以人为本,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融的,首推道家。武当山把道家文化弘扬天下,对我国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及五个文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受武当文化影响,十堰地方文化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特点十分明显,事例在古志里随处可见。比如明清两代《武当山志》有大量记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一是道人编印道书,宣扬玄天上帝热爱生命、善待万物,如《正统道藏》宣扬静乐太子在武当山修道期间热爱生命、善待万物的神话,树立人类保护山中动植物不受侵扰的范式;二是记载明代皇帝颁布敕谕保护太和山场,制止砍伐林木、开垦坡地;三是记载明代均州守御千户所5000多名军丁常驻武当山,祖孙相继,历时200余年,他们维修宫观,修筑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石墙,构筑了世界罕见的古代生态保护工程;四是记载历代道士植树造林,如南宋道士房长须在五龙宫坚持栽树30余年,深受群众敬仰。

崇尚自然的地方文化,现在表现为市民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的植树造林行动。南水北调,难在保护水质。为了实现一江清水送北京,在两期调水工程建设中,十堰搬迁移民47万人,关闭企业几百家,根治水质不达标河流五条,大力推行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政策,努力发展有机农业和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力建设现代汽车城、绿色生态市,已经取得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桂冠。

四、十堰影响

十堰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家要地,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变故许多与十堰相关,以致十堰发生许多光耀中华事件。丹朱避舜封于房陵,大禹治水武当留迹。尹吉甫功成身退,隐居房陵编撰《诗经》。孔子聆听孺子歌,屈原行吟沧浪畔。秦将白起经略上庸灭楚国,司马懿奔袭上庸擒孟达。南朝韦睿守上庸,审时度势自结萧衍,率兵勤王,开疆拓土。唐代,李泰在郧乡留下皇子著述绝编,中宗李显待机而出,再延李唐国祚。南宋王彦在此抗金,马光祖在此御元,护卫赵宋半壁江山。元末,竹山人孟海马、郧县人田端子乘势而起,纵横荆襄,加速蒙元灭亡。明中叶原杰在郧阳开府,明末李自成、张献忠于此屯兵。永乐、嘉靖年间大修武当山,建成皇室家庙。清初,大顺军余部在郧坚持斗争,驻军洪福叛应吴三桂。清中叶,白莲教纵横湖广川陕,往来郧境数年,德愣泰、恒瑞、书麟、吴熊光等封疆大吏或提兵清剿,或驻节督战。咸丰年间红巾军入郧,同治初太平军占领郧阳西境。民国有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中国劳工大律师施洋、创建红八军的何世昌、思接千载的马列哲人杨献珍,有红军、新四军转战郧阳,有李宗仁、方振武屯兵武当。新中国成立,这块热土成就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孟少农,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王兆国等时代精英。

由于历史知识有多寡、认识水平有高下、评价标准有差异,哪些事件对中国对世界产生一定作用,表现出十堰影响力,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抛砖引玉,本文略述己见。

纵观十堰历史,十堰具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或文化传统的历史事件有十四个:

第一,尧舜禹与三苗大战于丹水之浦。帝喾的火官祝融率领部族从黄河流域向南发展,活动在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及淮河一带,与南方三苗接壤。尧舜禹时期,三苗分布大约东起今鄱阳湖,西到洞庭湖,南至五岭,北至鄂豫交界的广阔地区。十堰土著先民是苗蛮后裔,属荆蛮系统。那时苗蛮与尧舜禹争霸,他们三次在丹江两岸决战: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禹亲把天子之端令,以征有苗。尧舜禹不仅在军事上征服三苗,而且在文化上征服三苗,苗蛮从此正式融入华夏族。

第二,舜帝把房陵封给丹朱。唐尧在位第71年时,采纳四岳举荐,提拔虞舜摄政。虞舜摄政第28年尧帝去世,舜守孝三年即帝位。尧去世那年,舜要把帝位让给唐尧儿子丹朱,丹朱不受,为避舜而躲到房陵,舜作罢,但把房陵封给丹朱,作为舜帝故里虞的近邻,称为房国。这样,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封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封建国制度,起源于此。

第三,大禹在武当山治水。大禹治理汉水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次进行,第一次是从长江北岸开通荆山,疏通沮水、漳水,在钟祥和荆门之间开通内方山,疏导沱水、潜水、汉水。第二次从陕西宁强县汉水发源地开始,一路往东,大禹来到均州,从龙山(今丹江口市龙山镇)逆流而上察看汉水水系,又上武当山察看水情,制定治水规划——疏导武当山鬼谷涧、黑虎涧、磨针涧之水汇入九渡河、剑河,导沟壑之水入汉江。为疏导汉江河道,劈开堵住河道的龙山,此处称为龙山嘴。宋代,均州百姓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修建一座禹王庙。永乐大建武当山,又在紫霄宫建禹迹池、禹迹桥、禹迹亭。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就在武当山下丹江口。这是继大禹之后国家第二次大规模治汉水。

第四,庸国率领西土八国参加周武王伐纣。庸国起源于夏,发展于商,兴盛于西周,亡于春秋。商周交替之际,十堰地域庸、濮、彭、微等方国参加牧野之战,是推翻商朝的主力之一。为了感谢庸国,周天子将管理西南百蛮之权授予庸国,还把殷都朝歌南部地区(今河南新乡和汲县)命名为庸,不仅肯定十堰武装力量功绩,而且表明三苗荆蛮系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完全融入华夏民族,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第五,西周太师尹吉甫作《诗经》。房县是西周太师尹吉甫故里。尹吉甫是西周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居五经之首,其中的民间歌谣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思想性艺术性很高,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开端。现存《诗经》305篇,多数是西周至春秋中叶500多年作品,作者分布地域包括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尹吉甫不仅创作其中一些作品,而且是《诗经》的采集人之一。

第六,京官流放房陵和均州。秦至北宋,十堰是朝廷流放皇室成员和贬谪京官之地。朝廷斗争风云变幻,流放官员随时可能东山再起,他们与京城人员来往不断,发生许多大事。公元698年,庐陵王李显从房陵回京,恢复太子身份,公元705年,丞相张柬之、崔玄暐发动政变,捕杀张易之、张昌宗,帮助李显继承皇位,恢复唐的国号,把酷吏陷害的官吏一一平反昭雪,宣告武周政权寿终正寝,就是一例。这个事件的两个主角(李显、崔玄暐)都有流放十堰的经历。

第七,都御使原杰抚治荆襄流民。元末,鄂西北为红巾军根据地,被朱元璋视为反政府力量藏匿和滋生之地,实行“空其地,民必驱之”政策。流民趋利避害,大量涌入,官府严厉禁止,流民起义不断。明成化十二年,都御使原杰对流民转剿为抚。他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至则宣朝廷德意,问民疾苦,诸父老皆愿附版籍为良民。他会同湖广等地官员,查清流民之数,建议朝廷开设郧阳府,并在郧阳设立相当于省政府省军区的抚治机构,军政合一,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等地六十多个县,被朝廷采纳。郧阳抚治长达205年,创下安邦抚民典范,对后来统治者处理类似问题有借鉴作用。

第八,李自成和张献忠屯兵郧阳。自明崇祯六年至十年(公元1633-1637),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三次攻占郧阳大部分地区,得到郧阳民众大力支持,导致朝廷兵部及湖广、郧阳军政官员多人撤职,频繁换帅易将。崇祯十年,御史余应桂升为湖广巡抚,粤都熊文灿总理军务,驻扎郧阳,主张招抚义军。此时,各路义军作战不利,为保存实力佯装接受招安。他们不愿为官食响,却愿为民耕田,名为自筹军饷,实为屯粮积草。他们扩兵员,训士卒,治甲仗,占要地,致官军无土可守。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再举义旗,从郧阳出发,占襄阳,取陕西,直捣京城,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第九,张振武领导武昌首义。他是竹山双台人,187717日生,少年就学于湖北省师范学校,萌发反清革命思想。青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法律政治,后入同盟会,担任组织湖北革命机关及领导武昌起义之责。1911109日下午,由于武昌起义计划暴露,清兵大肆搜捕屠杀革命党人,起义机关领导人纷纷撤离。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与留守领导人紧急商议,决定提前起义。1010日晚工程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两天后武汉三镇完全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首义后,张振武主持军务部工作,抗击清军反扑。之后,张振武四次坚决反对黎元洪任湖北都督,未被采纳,埋下辛亥革命失败祸根。1912815日晚,袁世凯在黎元洪多次密电催促下,将张振武诱入北京秘密逮捕,次日凌晨1时杀害,时年36岁。

第十,红四方面军云岭突围。1932年,红四方面军为了突围,被迫从鄂东向鄂西转战。1112日,红四方面军行至郧西县上津镇云岭(鄂陕交界处),突然又被国民党重兵包围。千钧一发之际,张国焘提出部队分散突围打游击,受到徐向前、陈昌浩坚决反对。徐向前果断决定强攻北山垭口,集中突围。他以10师、11师各一部阻击垭口南北援兵,派两个团强攻垭口。总政委陈昌浩亲率一个先锋营前赴后继,直扑垭口,抢占右侧高地。34团团长许世友率领另一先锋营攻占垭口前沿无名高地,控制全军突围的唯一通道。敌军拼死反扑,红军无比顽强,一次次消灭堵上缺口的敌军,付出沉重代价,终于掩护全军突围。云岭之战取胜,为红军保住一支战略力量。

第十一,抗日战争中郧阳修筑老白公路、汉白公路及巴元人行道,整修保竹房、郧竹巫、均郧山驿运道路。这两条公路、三条人行道互通后,沟通了鄂西北及第五战区与川陕后方的联系,尤其是鄂西北与鄂西南陆上交通被日军切断后,这个交通网对于鄂西北、鄂西南防御作战,抗击日军攻占重庆大本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十二,李先念血战玉皇山。1946717日上午,李先念率中原军区北路主力突围部队,到达郧县鲍鱼岭西南、南化塘东北的玉皇顶山下时,国民党军已抢占玉皇山顶峰和周围山梁,在所有道路垭口构筑坚固工事,突围部队被压在玉皇顶山下一条深沟里。千钧一发之际,李先念集中全军十余挺机枪和四门迫击炮,向玉皇山黄家堡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令37团担任主攻玉皇山任务,38团、39团、45团从三个方向配合。团长夏世厚率领37团扑向敌人,展开肉搏,经过两个小时激战,终于打开突围缺口,主力迅速通过,进入陕南。此战获胜,完成了中央下达的生存和牵制任务,开始创建陕南解放区,对全国战局意义非凡,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

第十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提出南水北调,解决北方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周恩来决策,在丹江口兴建南水北调第一期工程。1958年开工,19739月大坝主体竣工,坝高162米,6台机组全部发电。2005926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二期开工,丹江口大坝加高到176.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到170米,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以满足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调水需要。该工程201411月中旬正式向北方供水。

第十四,2007年十堰被交通部规划为中国陆地交通枢纽城市。2013年武当山机场建设被国务院批准,加上丹江口、郧阳岛深水码头建成,确定了十堰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地位。到201912月,十堰建成两纵三横高速公路网,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郧西至重庆巫溪的高速公路在建,武汉至十堰高速铁路通车,十堰至西安高速铁路列入国家建设规划。

回首十堰文明史,十堰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事件有八个:

第一,“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表明十堰史前具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化。由于汉江生态优越,“郧县人”进化速度超过一般地域,脑容量为1050毫升,相当于其他地域70万年前人类水平。这里出土的手斧,最早距今100万年,比欧洲最早的早50万年,打造技艺堪与欧洲媲美,颠倒了东方远古人类心智远不及西方的结论。在“郧县人”之后,十堰还有70万年前的“梅铺人”、30万年前的“白龙洞人”和8万年前的“黄龙洞人”。这四个具有人类进化链节点作用的大遗址,集中分布在直径100公里的狭小范围内,考古学界认为这在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是罕见的。

第二,尧帝流放丹朱。在尧以前,氏族部落首领实行世袭制。丹朱作为尧帝之子,尧应传位于他,可是尧公而忘私,知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乃权授舜,命令后稷监督丹朱,并将其流放到今丹江流域。丹朱被流放反映我国远古氏族部落向上古奴隶制过度时,出现过帝位继承实行民主推荐制度。这一时期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极有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儒家推崇的楷模,也是后来民主革命追求的社会制度。

第三,孔子论沧浪之水。公元前489年,孔子来到楚国,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治国之术,受到楚昭王热情接待。不久,楚昭王去世,孔子见反对他的令尹子西掌权,便离开楚国,在经过楚国北部边界武当山下沧浪洲时,听到小孩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提醒弟子:“弟子们听着!清呢,就洗帽缨,浊呢,就洗双脚。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侮辱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家一定是先有自毁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毁掉它;国一定是先有自己招来攻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它”。这段言论是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源头,也是孔子对哲学上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关系的看法。他的格言隽语被其弟子整理在《论语》里,列为儒家经典。中国儒家思想是东亚文明的核心。现在,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孔子思想为解决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种种难题提供了指导。

第四,楚庄王灭庸。“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成语,说的就是他一举灭庸。楚国好战得罪了邻国。公元前611年春,楚国发生饥荒,四邻趁机向楚国进攻。戎人率先攻打它的阜山(今房县南约50里)、大林(今荆门市西北),直达阳丘(今钟祥市境),楚国都城(在今江陵)告急。戎人攻入楚国腹地,庸国急召部众,通知周邻蛮人一起复仇,以庸国为首的群蛮紧跟伐楚大军,很快向楚国开进。汉江北边的麇国也发布动员令,并且征召各地濮人参战。迫于形势紧急,楚国动议将都城迁到易守难攻的阪高(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之长阪)。此时有大臣力排众议:“不行,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不如攻打实力最强的庸国……如果我们战胜庸国,戎麇等国必然散去”。楚庄王采纳建议,亲率精锐部队从卢地(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出发迎战庸国。为麻痹庸军,楚军连续用骄兵之计诱敌深入,大量歼灭庸军,然后以瓜分庸国土地为条件,联合秦国巴国共同出兵。秦巴两国积极攻打庸国,此时群蛮纷纷投敌,庸国军心涣散,国都方城被楚军攻破,国土被瓜分(秦得之地不久送给楚国)。楚庄王这次得手,完全扭转了被动局势,戎人、麇国见楚师攻打庸国得胜,不及半月纷纷撤退。楚国灭掉这个千年大国后国力倍增,又乘势灭掉周围几个大国,为统治大半个中国奠定物质基础。他们不断开疆拓土,吸收外来文化加以创新,逐渐形成可与希腊罗马文化相提并论的楚文化。

第五,屈原在“汉北”创作《思美人》《抽思》等作品。这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开端。屈原是爱国爱民的模范,人民永远纪念他,中国、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等都过端午节,证明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早就走出国门,是东南亚文化瑰宝。

第六,秦楚拉锯战,秦军获胜。梁启超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因为秦楚实力相当,楚被秦灭,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基础。而秦统一中国被多数史学家认为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之一。

第七,明朝营建武当山。此举不仅给世界文化留下宝贵遗产,而且使道家文化在中国弘扬光大。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大宗教,推崇天人合一,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道家思想为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冲突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哲学智慧。

第八,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之都,在全球汽车产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展望未来

十堰不是资源型城市,也不是因商业集散地而兴起的沿海沿江城市。它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无中生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几十万建设大军扎堆十堰,把它变成一片工地。此地是个暴风雨中心,加上交通不便,生活非常艰苦,十堰十大怪(不分城里和城外,一条马路直通外,山沟里把楼房盖,工厂门外种白菜,红薯叶子当菜卖,打电话没有走路快,下雨打伞头朝外,汽车专往河里开,石头块子当煤卖,修个礼堂像螃蟹)流传甚广。随着一批三线工程相继建成,十堰作为郧县一座偏僻小镇一跃而起,完成了三级跳:县市级、省辖市、市管县,成为现代化汽车城。

十堰是移民城市。十堰毗连三省一市,历史上战乱不休,人民迁徙频繁。50年前,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全国各地派人支援,很多人留在十堰开枝散叶,开放包容、开拓创新,是它的文化特征。

十堰是科技城市。1983年,市委成立人才交流中心,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宣布有大专文凭或工程师职称的,或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不要户口关系,不要粮油关系,不要档案,破格进入十堰市工作。在三不要政策感召下,全国各地2290名专业技术人才落户。90年代,十堰建成大型汽车技术开发中心、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汽配物流中心,目前形成年产10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优势最明显的地区。在汽车产业支撑下,全市教育、卫生、科技事业日新月异,现有普通高校六个、三甲医院五个,仅次于武汉。

明朝以前,十堰地区没有统一的行政建制,各县分属周边州府。然而,有两个历史阶段,十堰是周边广大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第一阶段有500多年,是商周交替之际至春秋时代的庸国,它的中心在今竹山县,国土覆盖今十堰市南三县,向南扩展到重庆奉节的长江北岸,向西扩展到汉中盆地,国力居“西土八族”之首,是周天子盟友之一。第二个阶段是明清时期郧阳抚治,是在明朝建立郧阳府、大建武当山、抚治鄂豫川陕周边六十多个县的过程中形成的,时间205年。

十堰有古代的辉煌,有近代的滞后。近代滞后的根源在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上个世纪70年代,包括襄渝铁路在内的大量三线建设工程在郧阳进行,十堰经济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到80年代中叶至90年代初,十堰跃入全国城市50强。之后,由于国内汽车市场结构性疲软,十堰面临严峻形势。此时,十堰抓住地市合并机会,狠抓城乡通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地方工商业。接着又抓住西部开发机遇,提出构建“丫”型经济走廊,把十堰建成西部开发战略支点,得到中央大力支持,汉十高速、襄渝铁路复线、武当山机场、智能通讯等陆续建成,很快突破交通通讯瓶颈限制。2013年,市委做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核心板块和湖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战略决策。随着交通、通讯条件持续改善,加之南水北调、精准扶贫叠加跟进,十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进入高潮。

2019年,市委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决定培植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现代服务、有机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一心(市区汽车制造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商贸金融中心、科教人才中心、文化医疗中心)两翼(北部新型工业形成优势、南部现代农业形成优势)三高地(丹江口市和郧阳区成县域经济发展高地,四个县成绿色发展高地,武当山为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高地),建设现代汽车城、绿色生态市。过去,十堰因大山阻隔,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现在,瓶颈限制已经打破,发展战略越来越科学,只要脚踏实地,干字当头,这里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势必形成强大的物质、文化生产力,十堰必将再次成为四省市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