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十堰市市政道路建设成果扫描

改革开放40年十堰市市政道路建设成果扫描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     |    作者:zjl      |     发布日期: 2018-12-18     |     [      ]

  记者 刘俊 特约记者 袁平和

  改革开放40年来,十堰城区的市政道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差到优、从烂到靓的大转变,目前成“环”成“网”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如今,从十堰城东到城西,从新城到老区,人民路、北京路、发展大道、十堰大道等主干道辐射的“两环三纵两横”的路网越织越密,拉开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大框架。“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与地上交通路网并行的 “地下动脉”,为这座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这座城市从清晨中醒来,人畅其行、车畅其道、货畅其流,踏着运转有序的节奏,迎接美好的一天。

  “城市建设与发展,事关十堰人居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的福祉。住建系统‘建’是核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城建工作,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张考卷,我们必须凝聚共识,认真作答。”市住建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清甫说。

  条条大道 打通城区拓展“大动脉”

  每一条道路都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溯本求源,十堰市的城市建设正是以市政道路建设为起点。

  1978年以前,十堰城市定位是山区新兴汽车工业城,城市布局是城镇群,当时建成的市政道路共计21条,长约76.3公里。到1994年,十堰基本形成中等城市格局,市区面积近40平方公里,人口60万。

  为开发新城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上世纪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与人民路平行的位置修建全长8.7公里的北京路。1997年5月,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北京路破土动工,十堰这座年轻的城市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北京路建成后,市区从此多了一条南北主干道,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而且拉开了拓展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各个路网支干的大幕。如今,这条道路两旁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已经成为十堰市一条集政治、经济、生活、文化、体育、交通等为一体的中心路、标杆路。

  2005年,继北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市住建系统的推动建设下,南岳路、东风大道、凯旋大道、天津路等一批高标准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和改造完成,市区面积拓展至57平方公里,城市定位变为国家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布局从城镇群变为带状组团。

  城市建设大手笔,路网体系更完善。至2012年,我市建成浙江路、重庆路、北京北路、东环路、十堰大道、发展大道、中岳路、建设大道、林荫大道、机场大道、风神大道等10余条重要道路,为实现城区东、西、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全互通式连接的网状体系疏通了“主动脉”。至此,十堰市市区主干道达79条,市区面积拓展至80平方公里,惠及人口80万。此外,从2008年至2013年,市政府投入资金近2亿元,改造背街小巷、泥巴路218条,使城区旧貌换新颜。城市布局开始从带状组团向一体化转变,城市定位转变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近两年,十堰的市政项目建设投资破历史记录10倍以上,围绕实现让中心城区交通外环环起来、内环连起来、东西畅起来、南北密起来、内外通起来、中心快起来的目标,市住建委采取PPP模式,启动了武当路复线、三峡路、航空路、火箭路、林荫大道1号线、林荫大道3号线6条城市主干道和“7+2”立体过街工程等共计58亿元的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京中路、石家沟路、苏黄路、龙门大道二标段、北京路示范段改造、浙江路改造、天津路大修、龚家沟匝道等一批市政道路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江苏路延长线等市政道路建设不断提速,大建设态势持续升温,不断刷新了市政道路、桥梁建设的“十堰速度”。

  据统计,目前十堰城区拥有城市道路700余条(未含郧阳区),桥梁、涵洞、隧道400余座,基本实现了城市道路成环成网。十堰中心城区布局正式由“山城”向“山水城”迈进,成为一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

  地下管廊 开启地下空间利用先河

  地上路网如织,地下管网如密。2015年4月,经过不懈努力,十堰在全国34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从此,开启了我市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先河。

  地下管线被称为城市的 “血管”、“神经”和“生命线”。十堰城区地下管线多达23种,涵盖给水、排水、燃气、热力、通信、电力等,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势在必行。地下管廊建成后,不仅可以逐步消除“城中看海”“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对提高我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提升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行先试,规划好管廊。以推动城市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我市通过深入分析城市特征和发展需求,确定在2015年至2017年试点期内建设53.3公里综合管廊,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地城市集约化建设模式、生态敏感区绿色开发模式、老工业城市政企二元管线体系整合模式”,在全国同类地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将其作为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安排部署,先后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指挥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等,有效确保此项工作的权威性、连续性;多次组织召开综合管廊专题会议,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有效保障项目落地和顺利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按照国家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已累计投入50余亿元,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2条53.3公里、控制中心4个,顺利实现管线入廊80公里,在城区初步构建了服务72平方公里、72万人的 “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管廊骨架网络,为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探索了六大经验:一是探索了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二是探索制订了管廊规划建设标准;三是探索创新了多项管廊建设新技术,形成了《山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绿色规划设计建造及智慧运维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四是探索了空间统筹建设模式;五是探索了运营管理新模式;六是探索了入廊收费模式,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广州、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先后来我市参观借鉴管廊建设模式。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十堰的城市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十堰的城市变大了,景色变美了,空气变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变高了。十堰,正在成为一座养眼养心的区域中心城。


 2018年12月18日   来源:十堰日报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