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会议”为红二十五军指明方向

“郧西会议”为红二十五军指明方向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     |    作者:zjl      |     发布日期: 2018-08-08     |     [      ]




1935年,红二十五军干部在郧西合影。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也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在十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8支人民军队先后征战过。其中,1935年红二十五军到达十堰后,在郧西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在十堰的战斗历程中,有一次会议至关重要,《红二十五军战史》称之为“郧西会议”。

  ■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李仁喜

  红二十五军在十堰浴血奋战

  十堰是一块被中国革命的血与火浸染过的红色土地。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十堰“九进八出”,8支部队先后在十堰南征北战并发展壮大,7次创建革命根据地,从而实现了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转移。

  1930年,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十九师,在房县组建了九冲河、三堆河、黄宝坪等7个区、乡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十堰地区第一批苏维埃政权。1931年3月,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活动到房县,影响遍及十堰地区的房县、竹山和竹溪等县。1931年5月,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武当山创建了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的武当山革命根据地。1932年11月,贺龙、段续昌率领红三军1.4万人再次来到十堰地区,转战郧西、竹山、竹溪,镇压地主恶霸,打击反动势力,在白色恐怖时期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创建了许多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同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西征来到郧县(现为郧阳区)、郧西。正当他们计划筹建以南化塘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时,8万国民党军队合围而至,红四方面军在郧西上津云岭山与敌人血战几天,才冲出包围,前往陕西。

  1934年11月,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长征到十堰、陕南地区,并在此休整、扎根和发展。同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陕西省雒南县庾家河召开了第十八次常委会。会议制定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决定将鄂豫皖省委更名为中共鄂豫陕省委。会后,红二十五军主力挥师南下,转移到郧西地区,发动群众横扫地方民团,开辟了郧西、镇安、山阳、旬阳4县边区根据地,奠定了创建鄂豫陕苏区的基础。

  12月底,红二十五军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九甲湾(今属山阳县)将二二三团七连改编为鄂陕游击师,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担任师长。陈先瑞率领游击师到鄂陕边区的郧西、山阳、镇安、柞水地区打游击,开展“抗捐、抗债、抗粮、抗租、抗丁”的“五抗”斗争,开辟根据地。

  “郧西会议”统一了红二十五军思想

  1934年冬到1935年初,陕南北部5县边区的开辟,对敌人造成新的威胁。1935年2月上旬,驻蓝田的陕军警卫团,在敌四十军一一五旅配合下,向在葛牌镇的红二十五军进攻。红二十五军为了争取主动,南下郧西地区。

  1935年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庙川区(今湖北口回族乡)虎坪涝池大院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议。会议总结了入陕两个月来的斗争情况,分析了形势,并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区单独创建根据地”的问题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思想斗争。

  早在庾家河战斗结束后,中共鄂豫陕省委就有少数同志认为,庾家河战斗中领导干部伤亡较大,以红二十五军的力量单独创建新苏区似有困难,因而提出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意见。随着敌人进攻的开始,加之春荒的到来,给部队行动和供给增添了新的困难,更助长了部分同志入川的情绪。为了统一思想行动,坚定全体同志反“围剿”斗争和创建新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会议批评了入川思想,提出要“克服自己怕苦畏难的落后情绪,看清必然胜利的前途”,并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

  《决议案》要求扩大部队,加强红军,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抓紧时机,继续发动群众,立即分配土地,建设基层政权,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相当于3个县的大块根据地。《决议案》还就春荒斗争的宣传内容、组织灾民救济会、春荒斗争与武装斗争的结合等方面的问题,作了适当的安排。《决议案》号召全体党员要像一个人一样地团结起来,执行这一决议,完全打破敌人的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为实现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为了求得部队的发展、物资的补充和减轻人民群众在春荒期的困难,同时提出要“扩大斗争的区域”,红二十五军主力要“打到富足地方去”的口号。《红二十五军战史》称这次会议为“郧西会议”。

  会后,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师司令部,特委书记为郭述申(后为戴季英、郑位三),游击司令为陈先瑞,负责统一领导鄂陕的郧西、山阳、商县、柞水、蓝田5县边界地区的工作。中共鄂豫陕省委和鄂陕特委、鄂陕游击司令部还分别将镇安店垭子、大小新川,郧西一、二、三天门,山阳唐家河等地的“搞捐军”和游击队,分别编为第五、第六、第七、第九路游击师,将第二二三团七连扩编为战斗连,就地开展游击活动,坚持对敌斗争。

  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借着反“围剿”斗争胜利的时机,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肯定了红二十五军入陕4个月来的成绩,提出准备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斗争和加紧建设鄂豫陕边新根据地的任务。会议改选了省委,新的鄂豫陕省委由10人组成,书记是徐宝珊,副书记是吴焕先。

  葛牌镇会议后,红军主力东进,于4月18日攻克洛南县城。接着,在洛南、商县、商南、卢氏4县边区活动,建立了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开辟了第四块根据地。5月初,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特委书记郑位三(后为李隆贵),游击师师长为方升普,政委为曾焜。

  在鄂陕、豫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豫陕游击师的领导指挥下,各地游击队积极开展活动,打击反动武装,组织群众进行斗争,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革命斗争形势和游击战争蓬勃发展。鄂陕游击司令部战斗营和6路游击师,先后袭击了国民党郧西县大队和设在关防铺等地的国民党民团据点,捣毁了郧西“铲共义勇军”在三天门的老巢。同时,各游击队还组织人民群众为主力部队送情报、当向导,派出小股游击队割电线、断交通、侦察敌情;动员农协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站岗、放哨、做军鞋、备干粮、救护伤病员,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至1935年5月初,鄂豫陕根据地已基本形成。红二十五军进入鄂豫陕一带,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斗争,首先在作战上取得一连串的胜利,歼灭陕敌军一二六旅3个多营和警二旅、警三旅大部,先后攻占镇安、柞水等5座县城。红二十五军英勇作战,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扩大红军,取得显著的成绩。红二十五军发展到4000多人,地方游击武装共2000多人。在湖北省的郧西县和陕西省的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旬阳、洛南、商南、商县、卢氏和华阳地区,建立了4块革命根据地,产生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五星(柞水红岩寺地区)、山阳、镇(安)柞(水)、郧西、洛南5个县工委,发展党员30多人。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县13个区、46个乡、4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



 2018年08月01日 来源:十堰晚报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