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继续前进

牢记嘱托 继续前进

来源:十堰市档案馆     |    作者:gq      |     发布日期: 2017-06-27     |     [      ]

    2013年7月21日上午,总书记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新华社发)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湖北视察。
    从武汉新港到中国光谷、从武重到武汉市民之家、从鄂州东港社区到峒山村,在如注的暴雨中卷起裤腿走访基层,在烈日的田埂上察看农情……总书记访民情、听民意、察民生,一路轻车简从,一路亲民务实。
    视察时,总书记希望湖北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
    殷殷嘱托,激励荆楚。
    4年过去了,按照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嘱托,湖北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
    本报记者沿着当年的视察路线,回访了总书记到过的企业和单位,采访了与总书记交谈过的干部群众,探访4年来荆楚大地的巨大变化。
    在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本报推出“牢记嘱托 继续前进”特刊,展示湖北4年来落实总书记嘱托,聚焦“四个着力”,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而奋斗的发展答卷。

    总书记视察路线图

    2013年7月21日上午,考察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21日15时,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中国光谷”,参观光谷展示厅。21日17时,抵达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考察。
    21日18时45分,考察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
    22日9时许,来到位于汉口的武汉市民之家考察。
    22日11时,来到阳逻经济开发区,考察格林美武汉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
    22日15时50分,来到鄂州市杜山镇东港社区,考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
    22日16时许,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城乡一体化”示范新社区,考察社区服务中心。


用新跨越写下新答卷
本报评论员

    (一)

    思想的力量,标定前进的坐标;科学的理念,指引发展的方向。
    “加快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2013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把握时代大势,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科学定位,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激励荆楚。
    时间一笔一划勾勒奋斗的年轮——
    始终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这个总目标,省委省政府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等压力,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交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答卷。
    时间一点一滴记录前行的足印——
    四年来,从地区生产总值跨越3万亿,到加快培育和形成“一主两副多极”格局,从全省千亿产业增加到17个,到产业结构从“231”变成“321”……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壮大,湖北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航程。
    四年来,从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过万元大关,从食品工业跃升第一大产业,到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3位……湖北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书写了深耕希望田野的壮美画卷。
    四年来,从百姓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到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常年保持在75%左右,从400多万乡亲甩掉“穷帽”,到保障房、棚改房建设惠及700余万城镇居民……湖北加快建设全面小康,铺染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浓厚底色。
    四年来,从水、气、土“三害”并治,到出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从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到持续开展“绿满荆楚”“美丽家园”行动……湖北咬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放松,谱写了绿色发展的灿烂篇章。

    (二)

    循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我们能发现——
    湖北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十三五”规划已全面展开,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只有4年,决胜全面小康开启了奋力冲刺,湖北面临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程”。
    湖北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的空间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为根本、以“进”为着眼点、以“求”为目的,我们走的是克难攻坚、更上层楼的“光荣的荆棘路”。
    时间与空间标注的方位,让我们清醒“殷殷嘱托、继续前进”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指向——
    厚植湖北优势,转型升级的深刻性更加凸显。湖北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包袱重,结构调整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湖北要在新常态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稳、跑得更远,就要永远在价值观、发展理念直至灵魂深处绷紧“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这根弦,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加快湖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更加凸显。湖北是农业大省,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亟需提高,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湖北要强,农业必须强;湖北要美,农村必须美;湖北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以深化改革助力农业农村发展,让阳光洒满希望的田野。
    以人民为中心,民生改善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今时代,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发展起来以后”的群众新期待,增加了民生改善的边际难度。这需要我们继续激荡“不断为人民造福”的热情,把人民幸福书写在湖北跨越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上。
    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紧迫性更加凸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奋发有为,我们才能为发展构筑起“绿色谱系”,为转型积累下“绿色动力”。

    (三)

    马克思曾言,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闯过新的关口、走好新的征程,奋斗永远是前行的法宝、成功的要诀。
    让我们牢牢抓住改革创新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过去四年,湖北何以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湖北创造”何以享誉海内外?正是鲜明的改革气质、奋发的创新精神激荡出了磅礴的能量。面对不好改的“硬骨头”,面对更具风险的险滩暗礁,我们要更加坚信,也要有更大的智慧和能力,在改革创新中越过万水千山,走进广阔天地。
    让我们更加用好真抓实干的推进剂。无论是站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地,还是持之以恒强农业、富农村、惠农民,无论是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还是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我们要更加坚定,也要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务实重行、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点一滴改变,续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在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际,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披荆斩棘、奋楫争先中深刻作答,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砥砺前行,朝着现代化建设新的长征路铿锵迈步,在荆楚大地书写新跨越,在岁月深处写下新的壮美答卷。

 

创新驱动 中国光谷活力迸发


中国光谷,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记者 柯皓 摄)

    回放

    2013年7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中国光谷”。
    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安翰光电、高德红外、智能鸟无人机、3D打印……总书记一次次驻足,与企业家们认真交流。他说,光谷发展很快,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体制机制改革做了许多文章;尤其光谷与大学结合紧密,研究机构多,科技人才多,有自主创新成果,大学产业化做得不错。“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他指出,我们国家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才能做强。在开放的情况下,我们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但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引进,关键技术要靠自己。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2013年以来,光谷以几乎每年诞生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道路上快速奔跑。
    4年前,光谷初步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年企业总收入规模约5000亿元。
    去年,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五大千亿板块,引领光谷企业总收入攀上11367亿元。
    其中,光电子产业跨上5000亿元台阶,实现企业总收入5002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平稳增长,完成收入1274亿元;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收入1169亿元;高技术服务业收入2569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5亿元。
    2013年前,光谷有注册企业约2万家。2014年,启动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行政审批改革,如今,光谷市场主体已发展至约7万家,市场创新活力迸发。
    今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范围,全域位于光谷产业发展核心区。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总投资1600亿元,是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华星光电、天马两大显示面板企业,在光谷总投资超过630亿元,并已建成点亮。这些重大项目,不仅将改写我国“缺芯少屏”的产业格局,更是为了实现中国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记者 李墨)


科技创新的烽火答卷:
竞争力挺进全球前5

    烽火科技员工在超净间内进行芯片生产。这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对光通信三大核心产品(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进行综合开发的企业。(记者 张朋 视界网 李胜瑭 摄)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李胜瑭

    回放

    4年前的那个夏天,令许多烽火人至今印象深刻。
    在光谷展示厅,总书记向烽火科技集团负责人询问企业产业规模、税收、盈利等情况。得知烽火科技的超大容量传输系统,可容纳14.8亿人同时双向通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总书记欣慰点头。“你们参与国家‘三网融合’和光纤到户建设了吗?”总书记问。“这两项我们不仅都参加了,还是国家队和主力军。”企业负责人自豪地回答。
    展示台上,一款北斗定位终端系统和100G芯片引起总书记的兴趣。他凑近观察良久,说:“你们做得不错。”

    总书记的关切,使烽火科技集团上下备受鼓舞,持续改革创新。
    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鲁国庆回忆,2014至2016年,烽火先后启动建设光电子产业园、无线产业园和烽火光通信研发中心,目前均已投入使用。此外,西安产业园、珠海海洋光缆产业园、光棒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也已启动。
    这一时期,烽火海外市场合同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一带一路”为重要突破口,烽火产品已成功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厄瓜多尔投资设立光缆厂,与马来西亚电信、印尼电信等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推动深层合作。
    为了牢牢树立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烽火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过去3年累计研发投入达80亿元,技术投入比为10.6%。
    鲁国庆说,现在,烽火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已能容纳135亿人同时通话。
    这背后,是我国光通信日新月异的发展,是中国之“光”不断扩大的世界话语权。
    4年来,烽火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三大产品,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部进入全球前5,其中光电子器件继续领跑,居国内第一。
    此外,理工光科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烽火集团旗下第4家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烽火4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超过500亿元。其中,光迅公司还成为全球光电子器件产业市值最高的企业。


“一带一路”的长飞答卷:
三大业务问鼎世界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柳青 曾云飞

    回放

    2013年7月21日傍晚,总书记视察长飞公司,参观了预制棒和拉丝两大车间,对预制棒成型和拉丝技术很感兴趣。在公司产品展示柜前,总书记拿起几种光缆,一一询问用途,并关切地问道:对新技术开发做得怎么样?有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力量行不行?
    得知长飞光纤光缆产能全球领先,总书记勉励,要在自主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成就。

    回忆当时的情景,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总裁庄丹依然十分兴奋。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长飞次年赴港上市。插上资本翅膀后,长飞围绕光纤、光缆、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沿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路线图,以惊人的速度在海内外8座城市建厂扩产,产品已经行销全球60多个国家。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联点兰州,长飞建设年产200万芯公里光纤光缆基地。这将大大缩短对西北邻国的订单交货期,有利于将产品打入中亚市场。
    沈阳铁岭,长飞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年产能同样是200万芯公里。该基地对国内辐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对国外可辐射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成为东北亚市场的重要支点。
    在印尼,长飞与PT Monas Permata Persada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资成立光纤制造公司。这是印尼第一家光纤企业,也是长飞在海外第一个光纤合资项目。建成后,将立足印尼,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有望成为印尼乃至东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光纤供应商。
    在缅甸,长飞与亚达纳邦光缆有限公司合作,在缅甸曼德勒省眉缪市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年产100万芯公里光缆项目。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长飞成立非洲控股有限公司,并在当地设立保税仓库,以储存长飞公司本部生产的光缆产品,销往其他非洲国家。
    2016年9月,印尼公司投产,而投产一年的缅甸工厂已收回成本。当年10月底,南非工厂产出第一根光缆。
    近几年,传统制造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忙于去产能、去库存。掌握世界顶尖光纤、光缆及预制棒技术的高科技公司长飞,产品却供不应求。
    2014年,长飞总收入56.7亿元,为全球最大预制棒供应商,光纤及光缆居全球第二;2015年,长飞总收入67.3亿元,光纤、预制棒双双位居全球第一,光缆居全球第二;去年,光缆也登上第一“宝座”,长飞总营收已达81亿元,净利润7亿元。
    至此,长飞光纤、光缆及光纤预制棒三大主营业务销量,全面问鼎世界第一。
    庄丹感慨地说:“过去30年,中国的光纤光缆行业,基本是用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终于扬眉吐气,可以拿技术去换别人的市场。”


“隐形冠军”层出不穷


安翰光电生产的胶囊胃镜机器人。(记者 张朋 视界网 舒敏慧 摄)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张媛 向苗

    回放

    2013年7月21日,光谷展示厅。
    总书记视察时,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他看着这粒小小的胶囊,叮嘱团队:“关键技术还要靠自己。”

    安翰光电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成功研制“主动精确控制消化道胶囊内镜机器人系统”并实现商业化的公司。一粒小小的胶囊,服下后,便在消化道或胃里秒变“机器人”,根据医生的遥控,360°高精度检查病灶,翻转自如。检查结束后,可正常排出体外。这一技术,极大缓解了患者做胃镜的痛苦。
    目前,以色列Given Imaging、德国西门子、日本奥林巴斯等跨国企业,都在不断投入胶囊胃镜的研发,但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安翰技术领先国际3至5年。
    安翰光电创始人肖国华介绍,4年来,安翰人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创新前行。该公司已建成百万级生产线,设备在全国30个省市、近1000家医疗机构投入大规模临床应用。
    去年,我国军民融合领军企业、上市公司武汉高德红外,历时8年攻坚,红外热传像核心探测器实现完全自主研发,两条生产线已经投产,打破了西方长达40余年的封锁。
    红外热像仪被广泛应用于陆海空武器装备及民用市场,探测器是红外热传像设备中实现光电转换的关键器件。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介绍,此前,公司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欧洲进口,一台红外热像设备,进口探测器要占整机成本70%。更重要的是,西方对军民两用器件出口审批极严,经常实施封锁,导致我国红外热像产品一直难以大规模应用。
    黄立说,总书记视察时,对军民融合的发展十分关切,询问了企业的研发情况。
    这份关切,让高德红外更加坚定了创新之路。2014年,高德红外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核发的、许可增项后的《武器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成为我国首家进入完整武器系统总体研制的民营企业。

创新强省阔步前行
记者文俊 通讯员包克 丘剑山

    科教大省,如何推动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建设创新强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全省上下围绕创新湖北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高新企业总数三年翻番

    会弹琴的机器人,能90度弯曲的玻璃……5月17日,第十届中博会上,湖北科技“尖板眼”引人瞩目。
    全球首款常温常压氢能客车“泰歌号”成功下线,烽火通信再次刷新光传输世界纪录,治癌利器“质子刀”打破国际垄断……近年来,我省着力优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引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数据显示,去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13.9%;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实现3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4500多家,总数超过16000家,保持中部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9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4%,科技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今年2月,咸宁高新区、黄冈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增至9个,位居中部首位。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惠及民生

    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了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星载铷原子钟批量应用于北斗卫星和实践卫星;铁路轨道安全省重点实验室,焊轨基地单线生产能力世界领先……近年来,我省一批重点实验室创新成果成功走向市场和应用。
    目前,我省已有5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在全国位居第四。其中,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等9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引进一项科技成果,造就一家上市公司。罗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限,根本的出路就是产学研合作。该县宏源药业引进武汉大学的“用流变相反应法生产六氟磷酸锂”成果,去年生产520吨,产值1.9亿元。
    2013年以来,“科技十条”“科技创业十条”“新九条”《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有关政策落地,“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顺利实施,降低了初创企业成本,推动一大批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创业一线。去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24248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927.73亿元,较上年增长11.76%,增幅居全国前列。

 

稳中求进 实体经济动能澎湃

夜幕降临,武汉新港阳逻片区灯火辉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梅涛 摄)

工人在上汽通用武汉基地南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工作。(记者 柯皓 摄)

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测试实验。(记者 倪娜 摄)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
    过去几年,尽管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但实体经济仍在经历艰难的“爬坡过坎”“关厂炒房”“卖房保壳”“脱实入虚”更成为年度经济热词。
    4年间,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咬定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打基础、管长远,始终将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湖北之进贡献全国之稳。
    据省经信委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千亿级产业由9个增加到17个,增长近一倍。2016年,全省食品、石化、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冶金、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的90%。其中,超过4000亿元的产业有5个,食品(含烟草)接近8500亿元,石化、汽车产业规模均超6000亿元。
    看重大项目——
    4年间,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上汽通用武汉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机器手臂来回挥舞,仅用60秒就能组装出一台汽车。这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7个月,从投产到生产第50万辆汽车仅用20个月,创造了中国汽车工厂量产的最快速度。今年,通用武汉基地工业产值将突破650亿元,税收有望突破50亿元。
    看动能转换——
    湖北淘汰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绝不手软,2016年,全省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省亿元以上技改项目超过1500个,比2015年同期增加近200个,同比增长15.4%,“技改”成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源。今年,我省“技改”将以产业链短板为着力点,重点围绕设备更新换代、节能降耗、质量品牌提升、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领域展开,预计投资力度将增长12%以上。
    看区域发展——
    一主、两副、多极不约而同将工业强市作为治政之纲、发展之要,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看“龙头”,武汉先后启动工业倍增计划和“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累计突破1.15万亿元,18个50亿元以上项目相继投产,力推该市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GDP排名全国城市第八位,创下近30年来最好位次。“两副”中,襄阳依托东风日产、神龙工厂等汽车企业,创造了一个产值2000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呼之欲出。在此推动下,襄阳GDP跨越3000亿元台阶,超越全国7个省会城市,跃居鄂豫陕汉江流域地级城市首位。宜昌则在化工产业基础上,推动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大关,以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阔步前行。“多极”里,2015年我省过千亿元的市州首次由8个增加到10个,荆州、黄冈、孝感、荆门、十堰、黄石、咸宁等“千亿俱乐部”城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
    实体兴,湖北强。过去4年间,我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推动全省GDP总量于2016年达32297.91亿元,首次跨入“3万亿俱乐部”,跃居全国第7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水平。 (记者 成熔兴)

武汉航运中心拉动千亿产业投资

集装箱有限公司外运业务繁忙。(记者梅涛 摄)
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黎云 马日福

    【回放】

    2013年7月21日,武汉新港。总书记视察时嘱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为黄金水道。”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第一站,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大雨滂沱中,他卷着裤腿、手撑雨伞的画面,被定格在武汉航运人的心中。
    昨日,武汉新港管委会主任张林回忆说,正是那一刻,总书记说出了那段让他牢记一生的嘱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为黄金水道。”
    4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围绕这一指示,努力将武汉航运中心打造成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的核心枢纽、江海直达联运中心、航运创新服务中心、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和具有全球性供应链管理与多式联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取得显著成效。
    看成长曲线,2012年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76万标箱,到2016年增长至112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顺利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武汉航运中心汽车滚装能力从无到有,2016年运输64万辆汽车,初步形成了长江内河运输量最大的汽车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看流域合作,4年间,武汉不断加强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联运航线,并以此为轴,辐射上游宜宾、泸州和重庆,中游宜昌、荆州、岳阳和九江,以及下游上海、舟山,港口“朋友圈”不断扩大。同时,武汉还稳定开行“泸汉台”、“武汉—东盟四国”、“武汉—日韩”等近洋航线,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看港口体系,4年间,武汉航运中心相继建成阳逻港三期、花山港一期、金口安吉物流滚装码头一期、汉南卓尔滚装码头等码头,初步形成以阳逻港集装箱为中心,汉南、江夏汽车滚装加快发展,全域重件、散货和液体等门类齐全的现代港口群。
    看航运服务,4年间,武汉航交所重启运营,首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今年一季度就完成9.35亿元;长江中游首个航运物流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建成投用,武汉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加快;武汉新港空港综保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长江中游首个区港联运综保区;进口粮食、水果指定口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口岸功能加快建设。
    航运界普遍认为,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的最终目的,是拉动沿线城市的产业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港兴城、港城互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是第四代港口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
    据武汉新港管委会统计,近4年来已有上海通用汽车、80万吨乙烯、武船双柳基地总部等制造业基地,京东区域分拨中心、招商局物流、中交二航局物流园等物流业沿江临港布局,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直接拉动产业投资逾1000亿元。
    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直接服务于武汉富士康、冠捷、苏泊尔等大型外贸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据测算,武汉至上海洋山港航段集装箱水运成本已由5年前的1200元降至700元,船舶平均载重量由6000吨提高到了7000吨。
    目前,全省80%以上外贸进出口货物经阳逻港中转运输,阳逻港作为全省货物物流的重要咽喉,已成为湖北、武汉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

武重集团深耕传统优势产业

武汉重型机床厂镗床装配车间。(记者李溪 摄)
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黎云 马日福

    【回放】

    2013年7月21日,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总书记视察时嘱托:“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武重能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强劲增长,在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发挥作用,用行动书写武重新的光荣,凝聚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共筑中国梦。”

    武重是我国“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
    2013年7月21日,总书记视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时嘱托:工业化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武重能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强劲增长,在振兴民族工业发展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中发挥作用,用行动书写武重新的光荣,凝聚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共筑中国梦。
    此前,从2011年开始,国内机床行业进入下行状态,武重集团2012年营业收入、利润全面下滑,陷入亏损。
    总书记视察后,武重集团干部群众斗志昂扬,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要求,积极止血、扭亏、增效。
    在商业模式上,武重在机床、专机等传统优势领域深耕细作,积极打造关联产业链、价值链,先后成立善福(专机)公司、金属结构公司、再制造公司、矿山机械公司和武重紫云铁路装备公司等,大胆尝试引入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资本。2014年至2016年,武重在重型机床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在产品结构上,武重在盾构机、铁路产品、牙轮钻机等新兴领域积极谋划储备,成功打入盾构机市场,基本建立起集技术合作、加工制造、融资租赁等于一体的盾构机产业链条,近3年累计销售盾构机20余台,形成了“机床、专机、铸锻、金结、再制造”并举的产业格局,改善了以前单一产业结构,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科研投入上,武重以重型机床研发及部分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依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了高档重型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级、行业及创新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化车间。过去几年,武重自主研制的DL250超重型高精度多功能复合数控机床荣获“十二五”机械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WHCQ1600卧式加工中心外防护设计获德国红点奖;公司组织制定及修订了重型机床标准27多项,获得授权国家专利71项,提升了企业在国家、行业的科技创新地位。

 

加快转型 农业大省彰显担当

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文明旅游乡村——鄂州市峒山村。(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湖广熟,天下足”。如今,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年前的夏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专程到武汉和鄂州调研农业农村工作,并寄语湖北: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四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坚持重中之重谋“三农”发展,扬鱼米之乡优势,提升农产品的质与量,交上了一份精彩的“湖北答卷”——
    产能提升,国家的“饭碗”里装上更多的湖北粮。2015年我省粮食总产达540.66亿斤,刷新历史纪录。去年虽是大灾之年,我省粮食总产仍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反映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生动践行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新理念。
    龙头舞动,舌尖上的产业欣欣向荣。食品加工业一举超过汽车和钢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达1.37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0.2%,规模排名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三。一粒谷、一只鸭、一枚蛋……从田间到厂间,脱胎换骨,香飘四海。
    科技给力,农业转型快马加鞭。近几年,我省农业增产增效中,科技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目前已超过56%。农业部门试验示范并推广150余项轻简化、生态化的实用技术和模式,“虾稻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多点开花,去年,全省新增综合种养面积79.89万亩,达到381万亩,带动农民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提档升级,也捍卫了质量安全,去年湖北农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98.61%,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凸显乘法效应。武汉、宜昌、恩施等乡村旅游片区呼之欲出,去年全省农业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互联网+现代农业”风起云涌,全省建成33个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去年全年累计实现农村网购金融70亿元、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50亿元。
    改革驱动,农业农村活力大增。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走在全国前列,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从1个县市扩大到10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70521家和2563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每年达10万余人。各县(市、区)统一建立了“三资”交易监管平台,54个县(市、区)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截至去年底,各级交易市场已办理交易32499宗、交易额48亿元。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领跑中部六省。
    这几年,是湖北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湖北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农业大省,彰显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新思想与视察湖北时的谆谆嘱托,将指引、激励荆楚儿女继续乘风破浪,我们脚下的万顷田畴将更加耀眼夺目!(记者 胡琼瑶)

“武汉模式”,探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回访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位于杜山镇东港村。(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王璐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市民之家时,到3楼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了解涉农产权交易、特别是土地流转交易情况。
    总书记站在发布成交公告的大屏幕前细细观看,并询问有关农村产权交易的情况。
    在听取简要汇报后,总书记说,这是有益探索。如何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好好研究。

    “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被称为“新土改”。
    武汉“新土改”进展如何?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农交所回访。
    2009年4月,武汉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是继成都后的全国第二家。2012年,武汉入列新一轮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入围的省会城市试验区。通过艰难探索,形成了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武汉模式”。
    农交所总经理孙晓燕介绍,“武汉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创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以及“交易-鉴证-抵押”的进场交易和融资模式、“市、区、乡”三级交易市场体系和“六统一”市场管理模式,与产权管理部门形成“统一受理、分职履责、归口管理”的工作机制。
    “武汉模式”引起高度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后的第二天,中央政研室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来武汉农交所总结武汉经验。“经调研组提炼,武汉经验被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
    去年10月,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正式确立“三权分置”为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说,“这一改革的发源地,就在武汉。”
    截至今年4月底,武汉农交所累计组织产权交易3069宗,交易金额180.02亿元,涉及土地面积127.16万亩,实现产权抵押融资33.54亿元,惠及17万农户。其中,今年1-4月,组织产权交易121宗,交易金额7.42亿元,办理产权抵押融资30宗,贷款金额8682万元。“武汉农交所的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总额及单笔金额、服务链条延伸度等,都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孙晓燕说。
    2015年,武汉农交所将服务延伸到武汉城市圈。今年,将基本建成以武汉农交所为龙头、以县(市、区)交易市场为基础、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壮大村经济,四年大变样——
峒山村的葡萄熟了

峒山村的健康水产连片养殖基地。(记者 柯皓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刘康 李平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在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时,总书记说,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们的意愿;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千万不能盲目种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串串葡萄挂在枝蔓上,青翠欲滴。日前,记者走进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160亩生态葡萄园,顿觉清香怡人。“种植美人指、醉金香、夏黑等11个品种,平均亩产4000斤,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到下个月,葡萄熟透了,武汉、黄石、黄冈等地的游客都会赶来采摘!”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介绍,“去年,葡萄园为村集体带来了80多万元收入。”
    峒山葡萄园投资800万元,建于2013年。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经过市场调研之后引进的产业。“按照总书记指示,这几年来,峒山村加快村级经济建设步伐,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写好三篇文章。”陈又胜介绍。
    写好市场化文章。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把迁村腾地的土地和农户自愿入股的土地集中经营,组建农业发展公司。村民参与土地收益分红,还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村民亩增收500元以上。
    写好招商引资文章。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重点引进一批与农业关联度高的项目。目前,浙江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华中农业大学1500亩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鄂州元隆生态农业园等12个项目签约运行。
    写好水、路、山文章。峒山村位于梁子湖百里长港之畔,239省道穿村而过,海拔100多米的峒山是方圆数十里唯一的山。峒山村积极争取项目,建一个旅游观光码头;投入逾千万元,重新规划峒山上的5个村民小组的农居,统一建成明清风格小镇。
    目前,峒山村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2个,其中新能源基地3个、特色农产品基地4个、健康水产养殖基地2个、农家乐休闲基地3个,有3个基地被纳入农业部试点项目。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科普等体验农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带动安置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人均收入超过1.4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提高到去年的280余万元。
    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村容村貌。环境美起来,通村主干公路硬化,路灯、供排水、公共厕所完善,建设环村、沿路、沿河绿化带,开展庭院绿化。文化氛围也浓起来,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
    如今的峒山村,遍野葱绿、生机盎然,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去年,峒山村成为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村党总支成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让我们的粮食安全优质高产
——访武汉大学鄂州水稻实验基地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刘康 常慧娟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该基地视察时,感谢朱英国院士团队作出的贡献,希望他们“继续努力,科技兴农”,并作出了“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

    “按照总书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指示,我们利用鄂州水稻实验基地做好科技兴农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欣喜地说,去年,他们培育的珞红4A、两优1318和珞优9348等三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已经在全省推广。
    这些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有抗性、少施化肥和抗病抗虫等特点,既生态又安全。如“珞优9348”,亩产可达1600斤,抗稻飞虱,也是富硒品种。去年,已在沙洋建立了千亩富硒水稻示范基地。
    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位于杜山镇东港村,有试验田131亩,是武汉大学水稻原创性研究的重要基地。2011年,朱英国院士研究团队60余人正式入驻,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总书记的鞭策与鼓励,大大激发了研究团队的热情与信心。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已78岁的朱英国院士,仍然坚持每年都要到海南和鄂州基地,亲自下稻田开展研究工作。今年4月10日至19日,他又去了海南基地。
    5月8日,记者在鄂州基地看到,第一块2.7亩育种试验田刚播下种子。现场负责的老师李晶介绍,播撒了2800多份种子材料——每份材料约50至100粒种子,均匀地撒入平整好的稻田小方格里,每个小方格都会插上标有种子编码的牌子。“20天至25天,种子长出4叶半时,就要移栽。”
    2013年至2016年,鄂州实验基地每年种植各类水稻研究与育种中间材料15000余份,高产示范红莲型和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个、苗头组合200余个。全国水稻育种界的颜龙安、谢华安、陈温福、万建民等院士、专家都来到这里观摩和交流。
    目前,朱英国院士团队培育的杂交稻良种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并在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印尼,非洲的喀麦隆等国大量推广。
    应用研究有成就,基础研究也有新进展。朱英国院士介绍,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红莲型水稻育性恢复基因克隆与机理研究”“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克隆与应用”等成果,先后在国际顶级杂志Plant cell(植物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红莲型杂交稻高产分子机理”成果在《自然》杂志的子刊Nature plants上发表。
    不仅如此。武汉大学参与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红莲型新不育系珞红3A与超级稻珞优8号的选育和利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希望研究团队今后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展望未来,朱英国说。

 

简政放权 公共服务便捷高效

市民之家,行政审批全面提速

武汉市民之家大厅。(记者 倪娜 摄)


武汉市民之家出入境专门设置预约办证服务区,方便市民。﹙记者倪娜摄﹚


市民在自助受理区办理港澳签注。﹙记者倪娜摄﹚

    记者 胡弦 实习生 周君怡

    回放

    2013年7月22日,武汉市民之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说:“武汉市民之家很恢弘、很宽敞,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

    智慧化服务更便民

    倪女士打算办理护照等证件。去之前,她留意到市民之家出入境窗口有预约办证,便预约了5月17日上午。到了现场,通过自助填表机,倪女士一分钟就拿到申请表和身份证复印件。在预约办证服务区,通过智能受理台,她完成指纹采集、拍照等程序。再到窗口面试和缴费,倪女士全程只花了十分钟左右。而在过去,办理护照的现场流程需要1到2小时。
    出国境受理大队负责人介绍,通过预约服务和智能化改造,办证手续不断精简,现场排队和预审时间被砍掉,让市民享受更便捷服务。即将推出的微信小程序,可让市民全程自助,节省时间更多。
    这些,只是市民之家推行智慧化服务的缩影。今年,市民之家努力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依托云端武汉·政务大厅和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整合各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资源和业务办理系统,做到互联互通,未来入驻事项全程网上办理率有望达95%。

    行政审批提速三分之一

    如何简政放权,市民之家不断探索。
    据不动产登记窗口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办证量增加,相关部门将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从6月开始,对已取得不动产证的变更登记,缩短为1个工作日办结。
    武汉市逐年减少和下放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据统计,目前,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39项减少到155项;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部门从13个减少到6个;所有窗口办理事项的审批时限均实现比法定承诺快三分之一以上,市民和企业办事的时间成本和行政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市民之家内和老百姓日常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从37项增至261项,以百姓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彰显。
    随着招商引资成为“一号工程”,市民之家启动了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并建立三级联动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对于重大项目,审批专家和专业化帮办队伍为企业提供零障碍、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政务服务。
    目前,落户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审批环节由原来的31个减少到14个,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00个工作日减少到最长不超过39个工作日。

    对标全国最优让群众满意

    2012年10月,武汉市民之家建成运行。以打造全国一流政务服务中心为目标,市民之家从群众办事窗口向政务服务平台转变,从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拓展。目前,市民之家进驻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52个,设立窗口296个,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414项。去年,市民之家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89万件次,提前办结率达93%以上。
    武汉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涛说,未来,市民之家将对标全国最优,持续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和下放审批权限,实现“线上办事为常态,线下办事为例外”,打造“网上市民之家”。同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市民之家”,强化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社区(村)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为创新政务服务,市民之家还将推进政务服务由政府“端菜”向企业和市民“点菜”转变,实行8小时外和法定节假日延时服务,线上平台24小时在线服务,建立“淘宝式”政务服务评价机制,促进服务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服务窗口,搬到村民家门口


鄂州市峒山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服务群众。 (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刘康 李平

    回放

    2013年7月22日,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示范新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告诫大家:“实现城乡一体化,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

    “张律师,法律政策宣讲完了,您一定要到我家里吃顿饭啊。我侄儿的事,没有您的帮助,真不知道怎么办。”5月19日,张琳在鄂州长港镇宣讲法律政策时,居民陈金明闻讯赶来,一再请她去家中做客。
    2015年,鄂州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法律顾问服务体系。该市以政府购买方式,为全市377个村(社区)各配备1名律师,从法治宣传、协调纠纷调解、处置涉法信访、实施法律援助、指导法治建设、提供法律咨询和协助矫正帮教等七个方面,零距离服务基层组织和群众。
    张琳成为峒山村驻村律师,陈金明的侄儿陈某是峒山村村民。去年11月29日,陈某从武汉左岭建筑工地下班骑摩托车回家途中,与柯某的三轮车相撞受重伤,第二天死亡。柯某是低保户,无车辆保险,自身也受重伤,毫无赔付能力。陈某家属情绪十分激动,准备上访。
    张琳赶到陈某家,一边宣讲非法信访的法律后果,一边告知陈某家属,“下班回家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应当及时和陈某工作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工伤赔付”。
    此后,张琳与陈某家属、长港镇司法所领导等,多次到武汉左岭陈某工作的企业,出示法律依据及赔偿清单资料。经过近一个月的多轮谈判,该企业赔付了35万元。“一起可能激发矛盾的交通事故,经过驻村律师耐心调解,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峒山村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谷利专感叹说,这背后,是鄂州市将“一村一律师”等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事项沉入社区,方便村民办事,为村民办实事的结果。
    2012年,鄂州市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为峒山、余湾等7个试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事项服务。结婚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事项,可在社区快速办理,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站前台受理、政府后台审批,变“人在路上跑”为“事在网上转”。当年,鄂州把33个服务项目下沉到了社区。其中,12项立等可取,11项限时办结,10项定期办理。“结婚证能在社区办理,让我们幸运地得到了习总书记的祝福。”回忆领结婚证时的情景,长港镇中心卫生院护士包美,满脸幸福。
    2013年7月22日16时许,包美与家在峒山村的丈夫陈波,一起到峒山社区服务中心登记结婚。他们的结婚证正在盖钢印时,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社区服务中心视察。习总书记亲切地说,“祝你们百年好合”。“当时,幸福得傻掉了,都不知道向总书记问好!”包美说。2014年12月,包美两口子又到社区,为一岁的儿子办理了独生子女证。“按照总书记指示的‘办事要更便捷,一站式服务’,鄂州在试点基础上,先后将12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着力打造一刻钟服务圈。”鄂州市改革办介绍,该市按照“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的便民服务要求,继续梳理市、区、乡镇相关部门服务项目,把政府便民公共服务窗口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过去,办流动人口证明得花一天。先到村里开证明,再坐车到镇里盖章,然后转车到市里盖章。现在,村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以办,只要一二十分钟。”谷利专说,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农村新社区,既让村民少跑了路,也为政府和群众架起了沟通桥梁。

政务改革全面推进
记者杨麟 胡弦 通讯员徐昌洪

    近4年,全省大力推进政务改革和社区建设,不断简政放权、主动服务暖民心。
    2015年,全省成立了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其中,行政审批改革组负责牵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随后,湖北首晒“权力清单”。清单显示,经过清理和下放,省直62个部门共有2610项行政职权,每项职权都有详尽的行政职权基本信息表,并配以办事流程图。同时还依法取消一些收费项目,如省质监局取消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等,每年可累计减轻企业负担8400多万元。
    与“权力清单”一同公布的还有责任清单和监管清单,官员如果不作为乱作为,问责将上升至立法层面。
    省编办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力推进“互联网+放管服改革”,力争2017年底,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和政务服务“一张网”基本建成,省级部门及试点地方的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基本实现。
    社区建设方面,201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投入1亿多元,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大中城市社区公益服务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十二五”期间,湖北社区建设实现大跨越。2013年,全国第二届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评估中,湖北位居第一方阵,示范市1个、示范区8个、示范街道8个、示范社区40个。
    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介绍,全省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契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基本形成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武汉市武昌区“‘三社协作’助推社区多元治理”、秭归县创建“幸福村落”等先后被评为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

智慧政务高效便民
记者胡弦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费军认为,近几年,湖北在行政审批改革和推进政务服务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未来,是智慧政务的天下,政府行政的方向,就是不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从电子政府向智慧化政府转变,让市民和企业办事越来越方便。
    费军说,目前,有一些部门例如武汉公安交管,在网上办事方面已走在前列,获得市民好评。建议其他部门也能下大力气推进“互联网+政务”,让大家在手机移动端也能很方便地办理各项事务。
    目前,多个部门都在推行“互联网+政务”,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一盘棋”意识,不能一件事需要走多个端口,杜绝市民由“线下跑”变为“线上跑”。

人人参与社区建设
记者杨麟

    省委决策咨询顾问、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社区发展要注重“三转”、定位“三共”、抓好“三公”。
    “三转”,即政府要转观念,去行政化;社区要转机制,由管理型转为治理型,实现功能再造;居民要转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人人参与社区建设。
    “三共”,就是要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到“社区共治”、“成果共享”,打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公”,即建设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安全。这样的社区,才是和谐文明社区。

 

碧水蓝天 生态画卷徐徐铺开


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荆楚如画。图为远眺宜昌。(记者 刘曙松 摄)

    “武汉的空气质量很好!”
    2013年盛夏,在武汉市民之家查阅着汉口江滩、东湖磨山的PM2.5监测数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
    今天,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正描绘着荆楚大地的秀美画面。
    调结构转方式,让绿色指挥棒硬起来,让绿色生产力活起来。
    做好顶层设计——
    2014年7月1日,“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施行;2015年5月1日,作为全国首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出台;2016年10月1日,全国首个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问世。三年三项立法,搭牢湖北生态保护框架。
    行动敢为人先——
    今年1月2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动认领分管的江河湖泊,湖北成为全国省级河湖长最多的省份,比中央和水利部要求的时间提前一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为先进产能让渡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
    整改落到实处——
    今年4月6日,针对中央环保督查组转来的1925件交办事项,各市州党委、政府自我加压、举一反三,共实施行政处罚351家次,处罚金额2605万元,责令限期整改364家次、停产整改546家次,查封扣押77家次,取缔关闭166家次,实施行政拘留22人,刑事拘留5人,约谈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945人,问责522人。
    省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17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平均达到268天,比2015年上升7.3%,PM2.5和PM10浓度指数则分别下降16.9%和14.1%;省内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超过70%,另有17%趋于好转;从省内各市州生态环境状况来看,十堰、宜昌、咸宁、恩施和神农架等级为优,其余市州均为良。
    这是一种绿色信仰,要为子孙留下碧水青山;这是一种绿色定力,咬定生态优先不放松。
    向长江偷排污水的“明星企业”,被处以湖北史上最大罚单;在汉江非法采砂的船主,主动拆卸机械设备;焚烧秸秆的农民,明白了变废为宝的道理;开山炸石的矿主们,正为满目疮痍的山头复绿;蜗居湖上多年的渔民们,拔去“竿连竿”,让湖泊恢复“浪打浪”……
    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革命老区罗田,利用大别山的旅游资源,去年全县接待游客797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35.6亿元,带动旅游扶贫3万人,让10万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鱼米之乡洪湖,数百位渔民上岸,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走上司机、厨师、木材加工、农产品包装等新岗位,一路快跑奔向新生活。
    在武汉,漫步依山傍水的东湖绿道上,看水鸟嬉戏;流连绿树繁花的汉口江滩,听波涛拍岸;登上游船,徜徉在连通沙湖与东湖的楚河之中,人在画中走,船在景中游。
    荆楚大地,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 (记者 赵峰)

武汉首创,芬兰建厂——
凯迪阔步走上“一带一路”

位于光谷的阳光凯迪万吨级生物炼油技术中试基地。(记者 梅涛 摄)

    记者 雷闯 实习生 张扬 高源

    回放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展示厅,考察了阳光凯迪集团(简称凯迪)“柴变油”生产线模型,他弯下腰仔细打量,并关心地询问凯迪生物质燃油技术创新问题。

    近4年过去了,凯迪做得如何?“我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在全球生物质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凯迪董事长陈义龙表示,去年,该公司生物质能源产业主营收入超过60亿元,比3年前翻了一倍多。生物质燃油工厂走进“一带一路”,生物质电厂吸纳了66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扶贫模式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

    争取欧盟补贴
    生物质燃油技术北欧推广

    2013年,凯迪成功打造全球首条万吨非粮生物质燃油生产示范线,一跃成为世界生物质能源的领跑者。
    陈义龙表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这条“柴变油”生产线,申请了200多项专利和3000多项专有技术,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申请了保护,领先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首条示范线成功运营后,凯迪加快“柴变油”的推广。
    去年11月,凯迪与吉林省松原市政府共同建设的20万吨非粮生物质燃油项目、配套的2台30兆瓦生物质电厂项目正式启动,总投资40亿元,由凯迪与地方国企共同出资,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质燃油工厂。目前,项目已动工,进展顺利。
    去年,芬兰拉普兰省凯米市与凯迪签署合作协议,支持凯迪投资10亿欧元建设一条年产20万吨的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去年11月,拉普兰省省长及凯米市市长拜访湖北,参观了凯迪的生物质燃油示范线。
    凯米市市长尼西宁表示,凯米林业资源丰富,该项目建设有利助推芬兰经济发展,如果符合条件,凯迪将能争取到欧盟气候行动署奖金8850万欧元。
    从武汉到全国,再到“一带一路”,凯迪生物质燃油技术受到高度关注。业内人士表示,凯迪生物质燃油技术的推广,对破解我国石油短缺危机,建立自主、安全、稳定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帮助6610个贫困户增收
    扶贫模式得到国家认可

    2013年,凯迪建成运营20个生物质电厂。到今年3月,其生物质电厂运营量增至45个。
    生物质电厂的不断扩建,不仅为全国废弃秸秆(农林物)找到出路,还天然与精准扶贫对接。农民通过向电厂提供秸秆原料,实现增收。
    以凯迪蕲春电厂为例,一个贫困户向村级收购站提供秸秆等原料,一年可挣2万多元。12个村级燃料收购点,带动294户农民参与燃料收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
    截至去年底,凯迪在全国已建设并投入运营的村级燃料收购点达1016个,配套成立生物质燃料产销专业合作社661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6610户,人均增收3928元。
    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等单位在湖北考察凯迪生物质电厂,对凯迪的扶贫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国务院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副司长王春燕表示,凯迪依靠自身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的做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在贫困地区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
    陈义龙表示,生物质燃油项目一旦建成推广,脱贫帮扶效果比生物质电厂更明显。如,吉林松原燃油及配套的生物质热电项目,每年能消耗150万吨原料,支付给农民的原料费约7亿元,有望带动16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


变废为宝是艺术——
三年再造一个格林美


格林美武汉产业园的报废汽车拆解线。(记者 梅涛 摄)

    记者 雷闯 实习生 张扬 高源

    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林美武汉电子废弃物循环产业园。在详细了解各种废弃物的回收量、收集办法、自主专利技术后,他高兴地说,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你们要再接再厉。

    “总书记视察湖北3年多来,公司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日,记者回访格林美,该公司董事长许开华高兴地拿出一份财务报表。
    2013年,公司实现产值40.8亿元,2016年达92亿元,翻了一倍多;
    2013年,公司营收约35亿元,2016年超过78亿元,翻了一倍多;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近17亿元,同比增长37.4%,净利润同比增长54.48%,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3年再造一个格林美,该公司用行动实践着总书记嘱托,一直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建造世界最大三元动力电池材料基地
    力争3年新增120亿元产值

    走进荆门格林美基地,三元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大楼格外醒目。
    在二楼,是一条专门为三星公司
    供货的电池材料生产线。2万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两三名工人在操作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
    三元,是指镍钴锰三种元素,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生产材料——晶核。
    在实验室,微观状呈球形的三元材料被进一步放大,一块块呈条状、块状的晶核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十分清晰。“材料由微晶组装而成,这是放大了2万倍的样子,否则肉眼无法看清。”许开华介绍,一块晶核的尺寸只有50-100纳米,公司进口了一台技术全球领先的检测设备,分析其性能。目前,该设备在我国行业内仅2台。
    据悉,格林美每年从电子废弃物中提取镍钴锰等数千吨,随着三元动力电池材料技术的成熟,公司于2015年进军该领域。
    2016年,该公司投资10亿元,在荆门、武汉、无锡等生产基地,建成产能达4万吨的三元动力电池材料生产线,实现产值40亿元。
    “我们实现了从废物再生利用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大突破,产业全面提档升级。”许开华介绍,新产品供不应求,现有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决定再投资27.3亿元,新建产能10万吨的生产线,力争3年新增产值120亿元。目前,新工厂已在荆门破土动工。
    新生产线一旦投产,格林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三元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让中国绿色发展模式走进“一带一路”
    构建五大循环产业链

    去年12月,为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格林美公司与南非大夸祖鲁-纳塔尔省贸易投资委签署协议,建设中非循环经济产业园。这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上成立的第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
    该项目投资金额约1.12亿美元,占地39万平方米,以南非资源和全球资源为基础,建立年15万吨电子废弃物绿色处理与循环利用、年5万辆报废汽车的绿色处理与循环利用等四大核心产业链。“格林美要将中国的循环技术推广到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许开华表示,2013年,公司在全国只有4个产业园区,经过3年努力,园区已扩大到16个,构建起了从资源回收到技术开发、再到资源化利用的五大循环产业链发展体系。
    以报废汽车综合利用产业链为例,公司在荆门、武汉、天津、江西、河南建成5个世界一流的报废汽车处理中心,年处理能力达到30万辆以上。同时联合三井公司,在武汉建成世界领先的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
    从4个园区扩大到16个园区,从湖北走向世界,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格林美正加速奔跑在“实施百亿循环工程、打造千亿绿色产业”的大道上。

 

毛泽东故居,东湖之滨的精神灯塔


市民在毛泽东故居前留影。(记者 倪娜 摄)


郑敏庭在介绍毛泽东同志横渡长江的情况。(记者 倪娜 摄)

    记者 陈会君 实习生 周君怡

    曲径通幽,古木参天,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气宇轩昂。
    2013年7月21日夜幕时分,在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地来到这里参观。
    听完讲解,总书记叮嘱:“要把毛主席故居办成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特别是在对青少年一代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3月,东湖毛泽东故居成为中宣部新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探访“湖北中南海”———
    每件物品的摆放,都有一段深意

    故居前的一块巨石上,一张毛主席坐在东湖边的旧照,一段简短文字,揭示毛主席与东湖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最长的一次,达半年之久;最后一次,也有近3个月。东湖宾馆,成为继北京中南海之后,毛主席居住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并享有“湖北中南海”的美誉。
    2013年,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武汉东湖宾馆对毛泽东同志故居重新布展,在一楼陈列馆,展出400余幅(件)毛主席珍贵历史照片和遗物等。
    展览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情系东湖,梦牵梅岭,从楚文化渊源、革命经历情结、武汉地理环境情结等角度,回答了毛主席为何喜欢东湖。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8次在武汉。其中,1926年12月到1927年8月,是毛泽东同志在汉时间最长的一次。”陈列馆馆长郑敏庭介绍。
    陈列馆还原了“都府堤41号”的门楣、门框。这是大革命时期,青年毛泽东在武汉的住处。此处,安放一株仿真梅树,无叶无花。
    有何深意?郑敏庭会心一笑:“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自然虽然是春天,但革命遭遇寒冬,梅花也不逢春啊。”
    陈列第三部分,东湖决策,意义深远,讲述毛主席在东湖宾馆作出的许多影响党史、国史的重要决策。一根方形钢柱立于场馆显眼处,郑敏庭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中国的诸多项目中,毛主席将诸多重要项目放于武汉,如武钢、武重、武船、青山热电厂、万里长江第一桥等等,这根钢柱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的缩影。“为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件物品的摆放和设计,都精心考究,即便是用于装饰的一花一木,都不是随意摆放的。”郑敏庭说。

    毛主席的口袋装的啥———
    照片背后的故事,七天七夜讲不完

    陈列馆角落一处房间,是郑敏庭和讲解员们办公的地方,逼仄的走廊上,贴满讲解工作细则、场馆维护守则等内容。他们将讲解对象细分为党政干部、普通群众、青少年等几大类,针对不同类别,制定了不同讲解方案。
    看似一张张孤立的照片和实物,在郑敏庭和讲解员那里,都是可以串起细节和故事的“珍珠”。
    每张照片,谁拍的,何时拍的,拍之前、之后发生过什么……这些都是陈列馆讲解员的基本功。参访“高手”多,国内党政要人、外国元首、政党领袖、著名人士、专家学者等等,经常会抛出一些高难度问题。“挤在人群中,深情望着毛主席的这个小姑娘是谁?”曾有人指着1953年2月18日,毛泽东在武汉蛇山黄鹤楼遗址前和小贩交流的图片提问。“这位姑娘叫赵守华,当年12岁,原本毛主席是戴着口罩,却被她认出来了……”郑敏庭从容对答:“2003年我们去采访过她,请她口述当时场景,2013年拍摄《东湖梅岭毛泽东》纪录片,再去拜访老人家,可惜老人已故。”
    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同志在东湖居住期间,共接见了64个国家的94批客人,包括13批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兄弟党总书记等。
    展览第四部分,关注世界,广交朋友,就是此相关内容展示。接见外宾时,毛主席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参观者提问,“毛主席口袋里装的什么?”“为什么左口袋比右口袋鼓?”
    把每张照片当宝贝,充分考证各种细节,讲解员顺利“接招”:左口袋里是香烟、火柴,右口袋里是手帕,主席每天定量5根香烟,1958年4月,接见这批波兰外宾是下午,香烟所剩不多,所以左口袋不那么鼓了。“那主席右口袋的手帕是什么材质?有多大?”“丝绸材质,长15公分。”
    看似让人冒汗的问题,大家应付自如。讲解员宋斯思说:“给参观者一杯水,自己至少要准备一桶水。在这里当讲解员,就是一种修行。照片背后的故事,讲上七天七夜都讲不完。”“我们还要求讲解员饱含感情,最好能模仿主席语调语气,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解,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展览感染力。”郑敏庭说。

    每年30多万人参观———
    把大道理讲到孩子内心深处

    相比2013年总书记视察时,馆藏有什么变化?
    郑敏庭指着馆内一格格玻璃橱窗:“我们去中央档案馆、全国各地毛泽东故居,以及拜访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及后代,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史料。毛主席在东湖宾馆的手迹就是30多幅,还有主席用过的凳子、茶几、漱口杯、烟灰缸等。”“你看,主席的手稿,很多落款都是于武昌早4点、5点、6点。主席勤政为民,可见一斑。”郑敏庭说,这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现在,陈列馆每年有30多万人次参观,大中小学生占三分之一。水果湖中小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在校学生,都是整班整班地过来。
    一次,武汉小学40多名四年级的孩子,在家长带领下,自发前来。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看着毛爷爷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听着生动感人的讲解,不少同学大为感动,表示要学习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家长们说,实物和故事相结合,真正把大道理讲到孩子们内心深处,入脑入心。
    最大限度发挥功能作用,2013年,陈列馆还精选300多幅珍贵史料照片,制作中英文对照画册《毛泽东在东湖梅岭(1953-1974)》。同时,推出三集纪录片《东湖梅岭毛泽东》。
    各媒体纷纷点赞此片。一家中央媒体评价:《东湖梅岭毛泽东》用感人细节将伟人“平民化”,对年轻一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80、90后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之间的关系。
    伟人风范,千秋永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东湖之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正在潜移默化中,筑起荆楚儿女的信仰高地。


湖北省2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按地域划分)

    武汉市

    湖北省博物馆
    东湖毛泽东故居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汉“二·七”纪念馆

    黄冈市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
    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红安县七里坪革命纪念馆
    麻城革命烈士陵园
    黄冈革命烈士陵园

    荆州市

    洪湖市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
    监利县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

    襄阳市

宜城张自忠烈士纪念馆

    黄石市

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龙港革命旧址

    孝感市

大悟宣化店中原军区旧址及新四军第五师旧址群

    咸宁市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

    十堰市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郧阳南化塘烈士陵园

    恩施州

湘鄂边苏区鹤峰革命烈士陵园

    随州市

新四军第五师建军地九口堰纪念馆

    天门市

陆羽纪念馆


全省489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部分可免费参观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黄麻起义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记者 田悦 摄)

    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颜家旺

    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座鲜活的精神殿堂。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昨日,记者就此采访省委宣传部宣教处有关负责人。
    问:我省有多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哪些类型?
    答: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9处,其中:国家级24处,省级91处、市级184处,县级190处。主要有4个类型:
    一是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遗迹等。如湖北省博物馆、天门市陆羽纪念馆。
    二是党史国史军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遗址、遗迹等。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东湖毛泽东故居。
    三是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代表性重大工程、建设标志地等。如中国长江三峡坝区、武汉长江大桥。
    四是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风景名胜区(点)、地方特色文化场所、科普场馆等。如神农架自然博物馆、巴东县神农溪风景区。
    问:成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申报?
    答:根据《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暂行)》,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命名基本条件是:基础设施完善,展陈内容丰富,内部管理规范,社会效益显著,宣传推介有效,原则上应当被命名为市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满两年。有关单位可自愿申报,由所在市(州)党委宣传部或行业、系统省级主管部门(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省委宣传部考察审定,经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命名。
    问: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收费吗?
    答:目前,我省489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部分免费向社会开放。暂未实现免费开放的,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和重要节庆日,特别是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直接相关的纪念日,要免费向社会开放。
    问: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管理,“头衔”是“终身享用”吗?
    答:对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省委宣传部将每两年开展一次全覆盖的考核测评,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名称。2012年,撤销了三个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称。去年,又对测评中发现问题的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了专项整改。
    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身是“静态的”,如何让其“动起来”发挥作用?
    答:我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活动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一是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纪念活动,如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清明祭先烈”活动,激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二是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开展主题图片展、读红色家书、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如2016年,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文化局联合研发“九派红色电子护照”,组织全市4657所中小学76万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

 

不负期待 立足岗位奉献光热

余立麒
想方设法提升装吊效率


余立麒(记者 倪娜 摄)

    记者 成熔兴
    2013年7月21日,余立麒还是武汉阳逻港二期——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操作部中控室的中控员。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控室的细节,他记忆犹新:“11时13分,习总书记来到港区中心控制室,与5位值班员一一握手。我向他介绍了港口作业的主要流程。总书记问我,港口设备技术水平怎么样?我当时特别自豪地回答,这套系统是目前国内内河航运最先进的。”
    近4年,余立麒曾调离操作部,先后在公司市场部、客服部任职,全面了解公司业务流程后,去年他又回到操作部,升任副经理,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中层管理者。
    余立麒说,近4年来,公司全体员工在习总书记的激励下,信心倍增、士气高涨、干劲十足。尤其是操作部271名一线工人,负责船舶上集装箱的装卸、吊运工作,是港口服务的生命线,大家都铆足了劲,想方设法提升装吊效率。
    操作部对全场上万只集装箱重新排序、集并,按商户和目的地集中摆放,便于查找、运输;对船舶作业位置进行优化,整个运输流程里,让卡车一直保持满载状态。通过“小步迭代”技术,操作部逐步提升小时装卸率,由4年前每小时22吊提升到如今的28吊,达到了内河港口的最快装卸率,赢得客户好评。

姚钊
我成家了,还当了技术员


姚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李墨 通讯员 柳青 曾云飞
    “总书记来视察时,我还没有谈恋爱。前年,我成家了。”姚钊笑着说。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飞公司。时为长飞PCVD预制棒车间主操作员的姚钊,当时正和其他13名操作员一起忙着生产。“我们事先都不知道总书记要来,那天下午4点多,总书记一行走进车间的时候,我们都怔住了,因为平时都是在电视里才能见到他!”姚钊回忆,总书记根据生产流程和工序,一路参观过来,关心员工待遇,还问了研发方面的情况。“制棒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他在我们设备前看了良久。”
    在光纤拉丝车间,工程师向总书记介绍,光纤拉丝最难的技术,是既要保证把光棒的包层和心层等拉成头发丝粗细的纤,又要保证直径20厘米的光棒以每分钟2000多米高速拉丝时不扯断。
    总书记的到来,让姚钊深受鼓舞。他觉得,公司的创新得到了国家重视,自己的工作也更有奔头了。
    4年过去,当年的这位预制棒车间主操作员,也与企业共同成长,依靠努力钻研,成为研发中心的一名技术员,负责协助工程师安排试验工作。
    他说,现在公司频频扩产,新型预制棒的制备研发任务多,压力大,但十分充实。
    今年,是姚钊到长飞工作的第11年,总书记的话语,一直激励他更加细致地做好本职工作。“希望企业和家庭都越来越好。”

白玉辉
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


白玉辉(记者 倪娜 摄)

    记者 胡弦
    “总书记问的每个问题我都记得,激动之余,对工作更不敢懈怠。”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民之家办事大厅驻足的第一个窗口,就是市地税局窗口,工作人员白玉辉至今记忆犹新。
    白玉辉说,4年来,他心中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话,作为工作的目标要求,继续拼搏进取,用青春诠释青年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以业绩不负总书记的嘱托。
    一次,一位办事人员中午赶来办理登记业务,想尽快领证后去银行开户。不巧的是,网络出现问题,一时间无法办理,他情绪非常急躁。为了不让这位纳税人白跑一趟,白玉辉主动带他到网络正常的其他区域,借用电脑办理手续。最终,纳税人顺利领取了证照,高兴离开。白玉辉错过了午饭时间,顾不上填饱肚子,继续投入到紧张工作中。
    入驻市民之家5年来,白玉辉所在的地税窗口无一起投诉,实现服务承诺100%满意。白玉辉还先后获得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地税系统先进工作者、武汉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武汉市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白玉辉说,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就不会有大武汉的良好发展,而每名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优劣,都直接影响到投资企业对武汉的感受,从而影响到大武汉的快速发展。“虽然窗口工作看起来简单枯燥,可是在我的眼里,这三尺‘柜台’和大武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息息相关,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陈又胜
带着乡亲一起致富


陈又胜(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方仲华 摄)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李平 刘康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州市峒山村视察后,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当时,大伙都很紧张。”回忆座谈时情景,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说,总书记走进会议室,挨个与村民握手,让大伙一下就放松了。
    陈又胜第一个发言。他围绕峒山村开展“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建设”,介绍了村里土地流转和特色种植情况。习总书记说,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村民意愿;特色种植要搞好市场调查。“总书记到峒山来,对我们是鼓舞,也是鞭策。”陈又胜说,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村带富,变美,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不负总书记的期望。
    那年,峒山村召开党员大会,确定了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子——成立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村党总支、村委会、农业发展公司“三管合一”的管理模式,通过反包、入股、分红、出让、对换等形式,流转土地7000亩。目前,峒山村建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2个,村集体年经济收入280余万元。
    去年,峒山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陈又胜也荣获“全省优秀村(社区)书记”称号。“去年7月1日,我在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颁奖时,又看到了总书记。”陈又胜兴奋地说。
    领完奖,陈又胜就买了返程的车票,风风火火往回赶——那段时间,连续大暴雨,峒山村东渡堤外水位猛涨,防汛形势严峻。7月2日下午3时,陈又胜就上堤防汛了。

程松林
快快乐乐“晒”幸福


程松林(记者张鸿视界网方仲华摄)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李平 刘康
    宽阔洁净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绿化树木,现代时尚的休闲广场。鄂州市峒山村(社区),现代气息浓郁的新农村画卷令人陶醉。
    村民程松林就住在休闲广场旁,一幢160多平方米的两层别墅里。
    “自来水、天然气、房前屋后的绿化、家里的宽带,跟城里一样!我们峒山,比大城市许多小区还美!”程松林自豪地说,“习总书记都说我很幸福呢。”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峒山村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程松林是代表之一。
    程松林发言时说,政府刚推进峒山新社区建设时,他曾极力反对。因为凭过去经验,担心政府又是走形式,劳民伤财。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女儿得知后,纷纷打电话回来,说政府在办好事,要支持。想到两个女儿见多识广,他慢慢转变了态度。事实证明,政府是在办实事。社区建起来,公共服务事项沉下来,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事了。
    当时,习总书记问他:你女儿在哪里工作?
    “大丫头中科院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二丫头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在武汉光谷。”
    座谈会结束时,习总书记亲切地说:老程很幸福啊!
    “现在想起座谈时的情景,仍然让人很激动。”程松林快乐地“晒”起幸福来:逢年过节,女儿都会为他和老伴给钱,寄物资,买衣服。平时种3.6亩口粮田,就当锻炼身体。“去年,两个女儿先后生了二胎。老伴早退休了,退休金每个月1800元。我今年8月满60岁,也可以拿农场的退休工资了,每月有一千多元呢!”

胡昌震
立足农村着手创业


胡昌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杨念明 通讯员 李平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峒山社区综合服务大厅时,胡昌震正在接待一位咨询西甜瓜种植技术的村民。
    那时,胡昌震是峒山村的村官。2010年7月,他从长江大学毕业后,带着改变农村面貌的想法,来到峒山村。2012年7月,他被省委组织部、团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大学生村官”。“习总书记问我,西甜瓜市场如何?村里有没有做过市场调查?可不要大家都去种西甜瓜,价格一下子掉下来了。”胡昌震说,习总书记特别亲切,很务实,很关心群众利益。“我马上如实告诉习总书记,村里西甜瓜种植很成功,收入也好,武汉、黄石、九江等地的商户排队抢订,已形成固定产业链。总书记听后,微笑点头。”
    胡昌震说,习总书记来峒山社区视察后,村干部有三点明显变化。学习氛围变浓了,村干部和党员微信群每天推荐鄂州党建公众号里的文章,拓展大家视野;工作热情高了,比过去更有效率,也更严谨;工作更主动了,遇到问题,村干部会主动开动脑筋想办法,解难题。
    去年7月,胡昌震村官任职期满。在鄂城区委组织部工作3个月后,他决定辞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为创业作准备。
    大半年来,胡昌震先后走访了江西和云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5月18日,在昆明的胡昌震告诉记者,村里工作给了他很多启发和动力。虽然不再是村官,但服务农村的初衷没有变。目前,他考虑创业的方向是建设一个稻虾共养基地,并创建一个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峒山以及周边农产品资源,改变当地农产品靠小商小贩上门收、农户自己往外运的局面。“创业之路充满挑战,我坚信自己能把这些年所学所思所感用于其中,帮助自己更好地创业成才,回报社会。”胡昌震说。

张世庆
与格林美共成长


张世庆﹙记者雷闯摄﹚

    记者 雷闯 实习生 张扬 高源
    从武汉到江西再到河南,无论岗位怎么变化,张世庆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格林美时鼓励的话:“要能吃苦,好好干。”
    2013年7月,张世庆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格林美武汉产业园实习,成为一名废旧电器拆解工。不到一个月,就见到了习总书记。“在武汉园区工作一年,从实习生到车间管理,再到仓库管理,每一次调整都是挑战。”张世庆说,他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知识逐步积累,对循环产业有了进一步认知。
    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张世庆调任江西园区负责仓库管理。他说:“起初,有些忐忑,这是我第一次调离湖北,去一个陌生地方。但一想起习总书记的话,又顿生力量——9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能够担当大任!”
    在江西园区工作两年,他见证了园区的快速发展。园区产业从电子废弃物到报废汽车,再到废塑料、废五金产业,循环产业领域一步步扩大。“从陌生到得心应手,不断开拓新领域,我和格林美一起成长。”去年8月,张世庆调任河南园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没有了两年前的不安,但觉得肩上担子更重了。“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张世庆对绿色循环产业信心满满。最令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王翠华
变化的不仅是岗位


王翠华﹙记者雷闯摄﹚

    记者 雷闯 实习生 高源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格林美武汉电子废弃物循环园区,曾与电视机拆解生产线员工王翠华拉家常。“一辈子都忘不了,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如今40岁的王翠华已经调回格林美荆门园区,担任电子废弃物事业部车间主任。想起3年多前与总书记交谈的场景,满脸笑容。
    王翠华是荆门人,当时被抽调到武汉园区工作,学习如何拆解电视机等废旧电子产品。一年后,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被公司调回荆门,还升职了,负责荆门园区废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电脑的拆解,管理100多名工人。
    从一名普通工人到管理层,王翠华坦言曾压力很大。“以前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拆解工作,现在要负责100多人的工作,责任大。”王翠华说,拆解废旧电子产品,环保要求很高,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为此,王翠华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开拓视野和思维。同时,每天召开班前会、班后会,每周召开集体学习,提升工人水平。目前,整个团队运行良好,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高度肯定。“另一个转变是,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我的灵魂。”王翠华表示,以前,只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如今,从内心深处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朝阳产业,大有作为。平时走亲访友,她主动担当绿色宣传员,教大家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养成好习惯。

2017年06月24日    来源:湖北日报


主办单位:十堰市档案馆(十堰市史志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十堰政府网

备案序号:鄂ICP备05004558号

联系电话:0719-8651090 邮箱:sydaxxw@sina.com